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生态文明视角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1 09:11
【摘要】:"五位一体"理念强调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深化和发展。综合运用社会有机体和协同学理论揭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五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五个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测算1995-2014年中国以及2013年各省份的"五位"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五位"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系统发展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耦合协调度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的分布则正好相反,表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图文】:

模型图,生态文明,协调关系,模型


系统之间的多样性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全面协调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五位”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循环实现相互的制约,形成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耦合。在这种多样性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若各子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调整的过程中协调发展,则会形成良性循环关系,促进彼此通过动态量变实现质变,最终实现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目标。图1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刻画了“五位一体”的耦合协调关系。生态文化和生态政治构成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非物质环境,在这种非物质环境中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为了与发展理念的“生态”相区别,本文将“五位一体”中的“生态”表述为“生态环境”,这样也更能准确的体现作为物质要素的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物质交换,物质系统与非物质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循环。“五位一体”就是要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交换实现耦合发展,促使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当达到临界点时系统发生相变,相变的结果是实现了总系统“有序———无序———有序”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在物质系统的循环中,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在向生态环境子系统输出废弃物、带来负能量的同时,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经济发展中通过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治理投资形成对环境的正向回报,同时社会公众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这种正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子系统走向协调发展的轨道。“+”表示正向促进作用“-”表示负向作用图1生态文明?

协调度,系统耦合


果,1995-2014年全国的耦合协调度(D)整体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的0.3249逐步提高到2014年的0.6329。虽然从时间上看呈逐渐向好的趋势,但是耦合协调度的绝对水平比较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95-2004年处于轻度失调期,2005-2008年处于濒临失调期,2009-2012年处于勉强协调期,2013年开始进入初级协调期。可见,1995年以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较快发展,虽然对资源环境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加强环境图21995-2014年中国“五位”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表31995-2014年中国“五位一体”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年份“五位”综合协调水平环境系统与其它各系统的两两协调水平综合发展有序度(T)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环境-经济EnEc环境-社会EnS环境-文化EnC环境-政治EnP19950.53660.19680.32490.54820.53580.54270.520419960.54470.19550.32630.56110.55130.54360.516519970.57500.19560.33540.58140.56230.54980.526619980.59500.19520.34080.59240.57410.56620.533119990.61960.19600.34850.59940.58130.57640.546220000.64280.19630.35530.60680.59010.58930.562820010.68870.19710.36840.62260.60010.61170.588120020.72580.19740.37850.63620.61890.62270.598220030.73980.19690.38170.64220.62890.63620.584020040.78100.19710.39230.65290.64500.65540.591220050.83840.19710.40650.67460.66980.67310.608320060.89670.19740.42070.69220.69150.69220.626820071.00690.19770.44620.71960.726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兴;孙功;;试论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系统表达[J];理论界;2016年09期

2 王从彦;肖鸿光;刘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生态文化价值观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S1期

3 谢炳庚;陈永林;李晓青;;耦合协调模型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16年07期

4 庞庆明;程恩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制度的特征与体系[J];管理学刊;2016年02期

5 王明安;沈其新;;“五位一体”总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与时俱进[J];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02期

6 周建超;李欢;;论布哈林的社会有机体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7 徐倩;齐蕾;;“五位一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青岛市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黄娟;;生态文明时代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刊;2015年01期

9 周建超;;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1期

10 孙越;;生态政治的实践要件及路径解析[J];生态经济;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从彦;潘法强;唐明觉;姜琴芳;戴志聪;薛永来;杜道林;;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2期

2 谢炳庚;陈永林;李晓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美丽中国”评价体系[J];经济地理;2015年12期

3 王琦;汤放华;;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J];经济地理;2015年12期

4 王从彦;潘法强;唐明觉;姜琴芳;戴志聪;薛永来;杜道林;;浅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政府行为的选择[J];生态经济;2015年12期

5 王新玉;;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的差异性研究——以贵阳市建设实践为例[J];生态经济;2015年09期

6 向云波;谢炳庚;;“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5年05期

7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张恒义;;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经济地理;2014年12期

8 王从彦;潘法强;唐明觉;姜琴芳;薛永来;戴志聪;杜道林;;浅析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选择——以镇江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9 陈晓红;吴广斌;万鲁河;;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J];地理科学;2014年11期

10 李佐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1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任重;《资本论》中的中间形式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J];天府新论;1986年02期

2 唐开鹏;陈云云;;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角度认识科学发展观[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3 李萌;;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和谐教育[J];魅力中国;2010年11期

4 ;和谐企业路迢遥[J];企业文明;2006年11期

5 李本松;;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探解[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周继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7 吴慧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8 郝宗珍;关于反腐败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6期

9 邓龙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徐杰;浅论多样性的发生和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西华;;中国梦和社会系统的涌现机制与和谐社会的非线性构建[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和丽蓉;;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坚;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N];学习时报;2007年

2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3 殷叙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N];学习时报;2006年

4 马俊峰;从社会有机体角度理解社会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王东;关于科学发展观之哲学基础的几点理解[N];北京日报;2007年

6 马援;让核心价值体系弥补社会裂痕[N];人民日报;2007年

7 王巍;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N];学习时报;2014年

8 杨巧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年

9 孟庆艳 张涛 张龙海;长期的历史任务 重大的现实课题[N];沈阳日报;2006年

10 邓伟志;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开鹏;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周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先兵;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新探[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08年

4 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远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净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7 田菲菲;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8 李晓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洪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袁航;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7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1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