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铅山县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9 19:34
【摘要】:本文以铅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铅山县的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用重心模型剖析铅山县耕地数量与GDP、粮食总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铅山县的耕地面积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铅山县耕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1996-2011年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铅山县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33478.49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30740.89公顷,总共减少耕地面积为2737.60公顷,年均递减率为0.57%,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085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0.067公顷,年均递减率为1.62%;铅山县耕地减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河口镇,其耕地面积减少量和耕地变化率最大,明显高于全县和其他乡镇的耕地变化水平。(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十一个社会经济指标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查明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铅山县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耕地面积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人口和种植业总产值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尤以城镇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并据此建立了以耕地面积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3)通过对1996-2011年间铅山县GDP重心、粮食总产量重心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铅山县经济重心和耕地重心的演变规律及时空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铅山县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GDP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GDP重心运动轨迹与耕地重心运动轨迹基本相反;粮食产量重心和耕地重心的移动趋势在西移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南北两个方向的特征却是截然相反。(4)从预测结果可知,到2030年,铅山县耕地面积为28614.10公顷,城镇化水平达到66.10%。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到达一定程度,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逐渐减少,耕地面积的流失也日趋平缓。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3.211;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利民;曹艳萍;何安国;;土地政绩应以耕地保护为核心[J];中国土地;2006年11期

2 邵彦敏;杨印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02期

3 田春华;;成都26亿元“保田钱”的背后[J];中国土地;2008年04期

4 谭俊华;谭文兵;;浅析耕地保护利益机制的缺失[J];农业经济;2008年07期

5 马驰;秦明周;;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6 王艳;;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的演进及趋向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7 李江南;李诚志;;区域协调性耕地保护模式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2期

8 李广东;邱道持;王平;;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的机理、特征与挑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1期

9 倪源;;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0年08期

10 董秀茹;马勇冰;孙福军;王秋兵;;当前耕地保护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敬光;;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2 郭力娜;;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玉征;;浅谈耕地保护的途径和具体措施[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建波;魏丹斌;王国强;;河南省耕地保护态势与社会责任问题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王倩;高建华;;新时期耕地保护的新理念[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广东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赖作卿;吴伟强;;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问题研究[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C];2012年

7 罗宏翔;曹阳;;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及耕地保护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8 毛德华;;统筹城乡发展中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探讨[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范修芳;;标本兼治保护耕地——河南省耕地保护的现状与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戴银萍;严金泉;;我国不同地区的耕地保护措施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宏斌;巢湖市对县区“一把手”进行耕地保护考核[N];安徽经济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剑;开拓耕地保护研究新思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王永生;耕地保护:量足尚须质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记者 袁可林 通讯员 张永强;耕地保护不到位,市长位子别想坐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加强耕地保护 促进持续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7年

6 曾进生;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N];经济日报;2007年

7 阚佳忠 卜重阳;耕地保护中的两个要素[N];吉林农村报;2007年

8 阚佳忠 卜重阳;耕地保护中的两个要素[N];吉林农村报;2007年

9 王莉;青海:42.8万公顷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记者 谢伟;那曲加大耕地保护力度[N];西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纪芳;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相关主体行为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毛良祥;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补偿基金规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薛凤蕊;我国农地确权对耕地保护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于兰红;我国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石彦;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马驰;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5 冷磊世;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邵宏斌;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机制与对策建议[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继伟;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分析及程度评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邓健;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雅琴;地方耕地保护的途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翠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1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81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