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新世纪以来马鬃乡苗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20:05
【摘要】:生计是一个地域内的族群在生活中选择的谋生方式和手段,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马鬃苗族乡是汉族与苗族长期聚居的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马鬃乡苗族不一样的生计文化。笔者通过参与观察法以及访谈法获悉马鬃苗族长期以种植玉米、红薯、土豆为生,兼有养殖和手工。经研究发现,他们以前的这些生计皆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种植能够为家庭带来粮食,而养殖能够为庄稼种植提供肥料以及满足家庭的肉食需求,手工中的蜡染、刺绣和纺织满足了人们的穿衣需要。以前,马鬃交通闭塞,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这些生计在当地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别无选择。而现在,随着马鬃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当地土地流转等原因,他们的主要生计已经不再是庄稼种植,而是朝着民宿、餐饮、手工业以及务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新世纪以来,马鬃苗族乡发生了巨大变化,生计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也发生了变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笔者根据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发现致使马鬃苗族生计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政策的扶持、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产生等。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家庭耕地面积,开始出现家庭劳动力剩余,有了外出务工热潮。“百企帮百村”政策响应下的企业进驻马鬃苗族乡,红苗客栈以及“茶园五景”的修建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提供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政府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以及当地人文化自觉的形成,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相继出现“红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纺服饰有限公司”、“会芝蜡染刺绣工坊”等有利于发展和传承当地文化的媒介。经笔者研究发现,生计变迁后人们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如大多数人购买代步工具以适应变化了的交通情况,改造房屋以适应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的多样化适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婚恋圈的扩大是当地人婚姻观念转变的产物,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节日文化、丧葬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步伐的,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在生计变迁的背景下,人们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调适是必要的,尤其是主动适应。
【图文】:

苗族服饰,青麻


下身由挑花围裙、蜡染百褶裙、飘带以及花帕和绑腿组成,手臂套上挑花袖筒,挑花绑腿裹于小腿之上(见图2.1),以抵御严寒。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皆是她们服饰所需要的色彩素材,这是她们认为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美,她们长期受这种意识支配,马鬃苗族服饰经过她们不断地猎取、加工、升华而成为黔北的一支奇葩。除此之外,她们还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民族的图案,经过筛选、加工成为适合她们自己的花纹图案。马鬃苗族服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的特点是鲜艳、靓丽。纺织(努喽)中的纺是把纤维做成线,织是把做好的线编成布。自古苗族姑娘都会纺线,部分人还会织布。做线原料用麻,或者亚麻。麻是草本植物,一年多茬生,头茬在阳春三月发,端午前后砍割,割了发二茬。二茬在七月半左右砍割,三茬在十月底砍割。三茬后麻头在地里不会死,次年三月再发茬。麻是无旁枝的软茎植物,仅有叶柄,并且边长边脱叶,收割时仅有几片顶叶。砍割后,刮下皮层,剥去皮外粗壳,得到细软半透明的青麻。麻头可以萌发,也可以用麻籽点种,1980 年以前,当地苗族人户户有麻园,每户收青麻毛重为两千多斤。种得青麻后,将青麻破成麻丝,连接成线,经过纺紧、煮熟、漂白等工序便成了纯白的成品线,这些连续的工序称为纺。将成品线上浆,目的是使线光滑,拉排成经线,经过空扣

展品,服饰,游客


通的便利为马鬃乡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外来游客,笔者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以及各地的旅游大巴车。的气候以及民族文化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夏天能及其他地区的人前来避暑,甚至可以感受当地民族文化氛舞表演等。“中岭村苗族有 173 户,有意愿发展民宿旅游的改造房屋现有 172 户;龙台村的苗族人口有 168 户,有意愿9 户,红苗风格改造房屋现有 126 户。”①当地还修建了红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活动,推出的节目以表现当地民族文化形式结束,篝火活动其实是当晚的表演者、当地人以及游客地人的热情好客。中岭村有祭祀广场、茶神广场、状元广场了更多的外来游客,增加了不同地域人民接触交往的机会。巴车和大量游客的出现,以及当地改造红苗风情的房屋等例游景点受到游客们的青睐。销国内外马供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633.3;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桂荣;王艺霖;;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助推政协事业发展[J];文教资料;2016年32期

2 李白鹤;;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3 孙艳芳;;坚定文化自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J];时事报告;2018年12期

4 祁红霞;;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探索[J];牡丹;2019年21期

5 贡保才让;;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J];长江丛刊;2018年27期

6 于欢;;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商业故事;2016年25期

7 康林;;翻译与跨文化之间的关系[J];山西青年;2017年01期

8 张军;;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2016年34期

9 农秋月;;建设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生活[J];祖国;2017年03期

10 何志辉;;香港法律文化:概念解析与研究维度[J];法律文化研究;201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中云;沈梅;;浅谈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A];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6年

2 曲新英;;先进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A];和谐·文明·发展·进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5年

3 王钦鸿;;对话、融合与引领: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儒家文化[A];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C];2015年

4 徐乐;刘福;;科技发展与文化建设[A];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6年

5 贾英健;张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进步的实现机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6 张凤莲;;先进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A];和谐·文明·发展·进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5年

7 史志诚;;浅谈“毒物文化”及其传播[A];陕西省毒理学会新时代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8年

8 闫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A];提升编辑素质 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编辑学会第18届年会获奖论文(2017)[C];2017年

9 谢明莉;张振鹏;;两岸乡村在地文创的发展路径与模式[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9)[C];2019年

10 李彩萍;;寺庙博物馆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以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为例[A];中国民族文博(第六辑)[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现任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 徐善衍;科学是一种文化[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全媒体首席记者 严俊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 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N];襄阳日报;2019年

3 记者 张丁;文化能够照亮一座城市[N];北海日报;2019年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常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N];山西日报;2018年

5 本报评论部;兴文化,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N];人民日报;2018年

6 ;回望2016:晋中文化[N];晋中日报;2016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李春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8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李向民;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文化消费[N];新华日报;2017年

9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晓进;以先进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晓娟;文化春潮涌 精品谱华章[N];石家庄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婧;基于资源产业发展视角的地学文化与传播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赵卓煜;京族文化、政治认同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艳花;新世纪以来马鬃乡苗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2 王星;德宏州傣族佛教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3 琪仁;蒙古传统文化景观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4 孙梓译;新时代我国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5 郭梦璐;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6 苏继赢;云南民族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性符号表达[D];云南艺术学院;2019年

7 周爱玲;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8 李天奇;中国“昭陵二骏”境外追索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9 梅咪米;近代闽人家风及其当代传承[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10 朱泽权;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为、难为与作为[D];江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59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9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5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