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1: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全球来看,海洋经济实力扩张和海洋高技术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全球海洋产业格局正面临着深度调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对于加快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增强我国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科技和海洋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能够推动海洋产业的技术转化和优化升级,因此研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文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法、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遴选,并分析了国内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从六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深入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2)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3)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4)建立多渠道的有效投融资机制;(5)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6)增强国家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我国在2009年首次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领域是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并不多见。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进行比较分析,选题和研究内容都具有一定创新性。另外,本文在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科学遴选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国内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强国 钻石模型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4;F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11-13
  • 1.2.1 主要内容11-12
  • 1.2.2 技术路线12-13
  • 1.3 研究方法13-14
  • 1.3.1 文献研究法13
  • 1.3.2 比较分析法13-14
  • 1.3.3 实证分析法14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4-15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4
  • 1.4.2 不足之处14-15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5-23
  • 2.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15-16
  • 2.1.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法15
  • 2.1.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15-16
  • 2.1.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16
  • 2.2 基础理论16-18
  • 2.2.1 波特的“钻石理论”16-17
  • 2.2.2 技术创新理论17-18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18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18-22
  • 2.3.1 国外研究现状18-20
  • 2.3.2 国内研究现状20-21
  • 2.3.3 国内外研究评价21-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3. 国内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23-36
  • 3.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23-24
  • 3.2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24-31
  • 3.2.1 海洋生物医药业25-26
  • 3.2.2 海洋电力业26-28
  • 3.2.3 海水利用业28-29
  • 3.2.4 海洋工程建筑业29-30
  • 3.2.5 滨海旅游业30-31
  • 3.3 国外主要沿海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31-34
  • 3.3.1 美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32-33
  • 3.3.2 日本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33
  • 3.3.3 英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33-34
  • 3.3.4 澳大利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34
  • 3.4 本章小结34-36
  • 4. 基于钻石模型的国内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分析36-46
  • 4.1 生产要素比较分析36-38
  • 4.1.1 初级生产要素比较36-37
  • 4.1.2 高级生产要素比较37-38
  • 4.1.3 小结38
  • 4.2 需求条件比较分析38-40
  • 4.2.1 市场规模比较39
  • 4.2.2 国际市场需求比较39-40
  • 4.2.3 小结40
  • 4.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比较分析40-41
  • 4.3.1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比较40-41
  • 4.3.2 小结41
  • 4.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比较分析41-42
  • 4.4.1 企业战略、同业竞争比较41-42
  • 4.4.2 小结42
  • 4.5 政府因素比较分析42-43
  • 4.5.1 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比较42-43
  • 4.5.2 小结43
  • 4.6 机会因素比较分析43-45
  • 4.6.1 技术突破比较43-44
  • 4.6.2 科技转化率比较44
  • 4.6.3 小结44-45
  • 4.7 本章小结45-46
  • 5.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46-50
  • 5.1 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46-47
  • 5.2 缺乏龙头企业,行业间低端竞争激烈47
  • 5.3 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47-48
  • 5.4 科技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48
  • 5.5 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渠道48-49
  • 5.6 本章小结49-50
  • 6. 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50-54
  • 6.1 注重培养海洋高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50
  • 6.2 建设以海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平台50-51
  • 6.3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51-52
  • 6.4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52
  • 6.5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完善产业服务体系52-53
  • 6.6 增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53
  • 6.7 本章小结53-54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54-56
  • 7.1 研究结论54
  • 7.2 研究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会娟;李大海;刘X;;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14年06期

2 夏雪;韩增林;彭飞;;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4年05期

3 姜秉国;;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领域识别与模式选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马志荣;林苏红;;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5 佟景全;吴戎;文国j;李春娣;陈海丽;李庆;王华接;;广东省海洋生物产业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6 刘X;韩立民;;海洋产业的指标体系及其前景[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7 仲雯雯;郭佩芳;于宜法;;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8 向晓梅;;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年05期

10 徐胜;;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初探[J];海洋经济;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曹忠祥;;21世纪海洋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N];中国海洋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栋;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才晓宇;COSLDPC应对危机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周玮;我国高新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4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