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7:47
【摘要】: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政府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稳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底,中国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72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36万亿美元,全球占比5.2%,助推了国内技术进步与经济转型。我国大力推行对外开放,目标不只在于促进经济短期增长,更要推动经济增长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长期发展。在此背景下,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与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一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技术寻求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因此本文将着力探讨我国快速增长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质量型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能够丰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内涵,还能为政府寻求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新方式提供决策参考。技术寻求型ODI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机制、实现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是本文的基石。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入手,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分别从二元特征视角和IDP理论视角阐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其次从发展背景、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等角度对我国技术寻求型ODI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再次,本文根据理论研究的基础,一是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二是借鉴国际RD溢出模型(C-H模型)以及投资外溢模型(L-P模型)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并将生产率因素考虑在内,基于偏效应模型及门槛模型深入探讨技术寻求型ODI规模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在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技术寻求型ODI的规模扩增有利于推动我国构建“质量型”经济;其次,ODI规模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差异性;最后,生产率在影响ODI助推经济质量增长过程中具有“双门槛”特征。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寻求型ODI对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要发挥政府在促进ODI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要推动各地区ODI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增强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尤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强化技术型对外投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
【图文】:
西部地区最差。从变化趋势看,2005-2016 年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高于标准化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8 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9 年骤然下降,2010-2011 年快速上升,2012-2014 年表现平稳,2015 年再骤然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历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化平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态势,均处于较低水平观察分类指标可知,由于我国政策及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东部地区增长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效率表现不稳定,西部地区效率最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东、中部地区则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不稳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中、西部地区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有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变化趋势看,首先,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其次,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变化较为稳定;最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可持续性,变化幅度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指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西部地区最差。从变化趋势看,2005-2016 年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高于标准化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8 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9 年骤然下降,2010-2011 年快速上升,2012-2014 年表现平稳,2015 年再骤然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历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化平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态势,均处于较低水平观察分类指标可知,由于我国政策及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东部地区增长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效率表现不稳定,西部地区效率最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东、中部地区则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不稳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中、西部地区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有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变化趋势看,首先,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其次,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变化较为稳定;最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可持续性,变化幅度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指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经济增长稳定性
本文编号:2761224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
【图文】:
西部地区最差。从变化趋势看,2005-2016 年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高于标准化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8 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9 年骤然下降,2010-2011 年快速上升,2012-2014 年表现平稳,2015 年再骤然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历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化平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态势,均处于较低水平观察分类指标可知,由于我国政策及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东部地区增长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效率表现不稳定,西部地区效率最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东、中部地区则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不稳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中、西部地区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有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变化趋势看,首先,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其次,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变化较为稳定;最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可持续性,变化幅度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指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西部地区最差。从变化趋势看,2005-2016 年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高于标准化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8 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9 年骤然下降,2010-2011 年快速上升,2012-2014 年表现平稳,2015 年再骤然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历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化平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态势,均处于较低水平观察分类指标可知,由于我国政策及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东部地区增长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效率表现不稳定,西部地区效率最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东、中部地区则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不稳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中、西部地区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有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变化趋势看,首先,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其次,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变化较为稳定;最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可持续性,变化幅度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指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经济增长稳定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金涛;滕飞;;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进步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11期
2 韩玉军;王丽;;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技术回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6期
3 刘焕鹏;严太华;;OFDI与国内创新能力关系中的“门限效应”:区域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5年01期
4 叶建平;申俊喜;胡潇;;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区域异质性与动态门限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10期
5 肖欢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分析[J];金融经济;2014年06期
6 何强;;要素禀赋、内在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统计研究;2014年01期
7 沈能;赵增耀;;空间异质性假定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J];科研管理;2013年12期
8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扩展[J];经济学动态;2013年11期
9 肖文;周君芝;;国家特定优势下的中国OFDI区位选择偏好——基于企业投资动机和能力的实证检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陈丽珍;徐健;;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2761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6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