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俱乐部现象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6:29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是区域经济差距较大,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差距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虽然区域间经济适度的差距会有利于带动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差距持续扩大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困扰,比如会减缓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要素分配的效率,扩大劳动收入上的差距,降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不利于公平社会的构建。在众多文献中,关于知识溢出影响效应和俱乐部收敛的研究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思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部分反映知识溢出的影响效应,结合我国国情,目前三大区域经济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划分。为了探寻知识溢出在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和收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6》等年鉴及前瞻数据库中整理出了我国1991年——2015年的省际数据,将所有的指标变量进行处理,如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本文中拟采用1991年的数据作为基期,计算出1992年-2015年的实际人均GDP;另外,在我国统计年鉴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内部支出经费的统计方式是每年的流量,但是技术知识的创造并不是迅速投入就马上有产出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并且在以往的积累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所以对于我国省际知识存量的处理本文中采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最后,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角度出发,梳理和整合知识溢出和俱乐部收敛的相关文献,尝试着寻找这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作用的机制,接着基于Cobb-Douglas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拓展,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阐述,利用经济总量均值的绝对差距、空间统计软件GeoDa和Arcgis,以及Theil指数对我国区域知识存量和区域经济俱乐部收敛现象进行统计研究,并试着做简单的一些分析工作。第四部分中主要用广义矩法(GMM)估计普通动态面板,并和加入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SDM)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省际的面板数据,并将两个回归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对的结果发现在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省域间知识溢出对区域内的俱乐部收敛都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区域内则呈现发散的特征;为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还对有显著收敛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同样的区域间的俱乐部收敛检验,估计结果显示东、中部两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了发散的特征。这样在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俱乐部现象”,其中,知识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俱乐部现象有正向促进的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7
【图文】:

知识存量,人均GDP,演变趋势,平均值


均 GDP 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如图 3.1 所示,1991 年全国人均 GDP 为 2090.75元,之后人均 GDP 增速有迅速走高的趋势,特别是 2006 年前后,增长速度由原先的 10%左右变为 2007 年的 12%,按照 1991 年价格指数计算的人均 GDP 值分别为 8144.96 元和 9255.67 元。而在 2008 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人均 GDP 增速下降至 8%,特别是 2012 年以来,增速维持在5%-6%的范围,2015年中国按照1991年价格指数计算的人均GDP值达到17242.2元,为 1991 年的 8.25 倍。第三章 知 溢出促进我 区域经济俱乐部特征的机理分析

曲线,走势图,平均值,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图 3.2 我国三大区域人均 GDP 平均值走势图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5)数据如图 3.2 所示,分区域来看,东、中、西三大经济带1的人均国民收入逐年增长的态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有差异,根据图 3.2 中所示速度和水平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地区甚至超过济增长的水平,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曲线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曲线有非距,最高的东部地区和最后一名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很大,例如 2据对比,东部地区是西部的 2.27 倍。我国区域间经济不均衡的现象随移向严重化的趋势进行演变。

区域知识,走势图,存量,平均值


图 3.3 我国三大区域知识存量平均值走势图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5)数据分区域看三大区域的 R&D 存量变化情况,如图 3.3 显示的趋势,基本平均水平相似,所有区域的经济发展去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随着时间所经济都在增长,但是经济总量相差对大的是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之间的,例如,2015 年西部和中部地区的 R&D 资本存量总和都不及东部地区间的推移,我国区域的 R&D 资本存量差距往扩大的方向演变。二、空间演变的趋势Arcgis 应用更能可以使省际知识存量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在感官上直观,选从 1991-2015 年每隔 7 年的人均 GDP 数据和知识存量数据, 分为相等的五个等级,相同的将知识存量分为相等的四个等级进行绘由浅及深,表示数量的增加,详细结果见图 3.4 至 3.6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年11期

2 彭凯;;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年16期

3 姚建波;;探讨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9年23期

4 朱建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J];国际学术动态;2007年05期

6 张学英;;京沪高铁,区域经济腾飞的翅膀[J];广东交通;2006年02期

7 屈佳;杨文选;边璐;;基于产业链的陕西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陕西综合经济;2007年02期

8 徐鼎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财富生活;2019年24期

9 何建东;;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年11期

10 寇明清;;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管理文摘;201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法;;刘邦凡参加201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研讨会[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卷第5辑[C];2015年

2 薛正旗;张义丰;蒋洪f ;冯建国;;用生态文明统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A];2015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谭启英;;云南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紧密结合[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8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吕政;;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矛盾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洁;积蓄区域经济发展强劲动力[N];扬州日报;2019年

2 卢苗苗;盐源签约四个项目成“多支”区域经济支点[N];凉山日报(汉);2019年

3 本报记者 程春生 通讯员 陈维毅 王晓敏 史文利;提升办学实力 服务区域经济[N];中国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李瑞丰 通讯员 赵阳;安定: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添活力[N];定西日报;2020年

5 陈靖斌 整理;2019年区域经济大事记[N];中国经营报;2020年

6 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 崔志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处长 林才顺;工业园区绿色化任重道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肖建昌 本报记者 张行勇;陕西理工学院服务秦巴区域经济发展[N];科学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林;“一区多园”联动发展首都区域经济华丽升级[N];科学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琪;区域经济发力2012[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杨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连刚;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李江;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智初;中国人口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刘彦君;“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5 包明齐;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靖;区域经济转型时空演化及政策仿真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7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晓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卜榕;江苏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2 周雪兰;港口经济对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

3 杨洁芩;中国与环孟加拉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赵志卿;陕西省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5 高玉洁;政府促进江苏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6 王英琦;地方政府行政垄断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7 邢柏茜;吉林省流动人口差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8 王娜;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9 曾扬;贵州省区域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10 王俊蒙;高速铁路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87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87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d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