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次级区域的设置对我国区域政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08:12

  本文关键词:次级区域的设置对我国区域政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我国区域政策存在较大缺陷的背景,试图从国家级新区等次级区域的角度为出发点,来研究次级区域对我国区域政策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这对于我国区域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将具有很好的推动性。本文中研究的次级区域特指以下区域: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是我国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鼓励区域经济发展而制定特殊政策的区域中的一种。本文中根据各次级区域功能定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次级区域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彼此之间功能互补,从整体上形成生产力和产业带在全国的合理布局。本文中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概述区域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其问题,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并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对本文中的次级区域和区域政策进行概念界定,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对我国目前区域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在现有制度下的缺陷;第四章对次级区域设置的依据及其类型进行分类,阐述不同类型次级区域的作用;第五章提出次级区域的设置在对我国区域政策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最后,对全文做出总结,并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次级区域 区域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1
  • 1.2.1 国外研究10-11
  • 1.2.2 国内研究11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11-12
  • 1.3.1 研究思路11-12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12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12-14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4-20
  • 2.1 概念界定14-15
  • 2.1.1 区域与次级区域14-15
  • 2.1.2 区域政策15
  • 2.2 相关理论基础15-20
  • 2.2.1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15-16
  • 2.2.2 增长极理论16-18
  • 2.2.3 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18-20
  • 第三章 我国区域政策的发展现状及缺陷20-30
  • 3.1 我国区域战略的演变历程20-23
  • 3.1.1 1949年到1978年20-21
  • 3.1.2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21-22
  • 3.1.3 20世纪90年代后22-23
  • 3.2 我国目前突出的区域问题23-26
  • 3.2.1 区域差距过大23-25
  • 3.2.2 产业结构滞后25
  • 3.2.3 地方发展政策存在恶性竞争25-26
  • 3.3 我国目前区域政策的缺陷26-29
  • 3.3.1 无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26-27
  • 3.3.2 无统一的区域划分框架27
  • 3.3.3 无规范、全面的区域政策工具27-28
  • 3.3.4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28
  • 3.3.5 西部大开发政策案例分析28-29
  • 3.4 小结29-30
  • 第四章 次级区域的设置及其作用30-47
  • 4.1 次级区域设置的依据和类型30-39
  • 4.1.1 经济特区30-31
  • 4.1.2 国家级新区31-33
  • 4.1.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3-34
  • 4.1.4 自由贸易试验区34-36
  • 4.1.5 其他类型的次级区域36-39
  • 4.2 次级区域的作用39-46
  • 4.2.1 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39-41
  • 4.2.2 缓解区域差距的扩大趋势41-42
  • 4.2.3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42-44
  • 4.2.4 增强区域体制的创新能力44
  • 4.2.5 提升区域发展的自主性44-45
  • 4.2.6 提升管理机制的效率45-46
  • 4.3 小结46-47
  • 第五章 次级区域的设置对我国区域政策的消极影响47-51
  • 5.1 区域规划碎片化47-48
  • 5.2 区域经济政策普惠化48
  • 5.3 区域政策非动力化48-49
  • 5.4 小结49-51
  • 结论及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5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刘毅;区域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2 王雅梅;谭晓钟;;欧盟区域政策改革趋势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06期

3 王雅梅;;论欧盟区域政策与成员国区域政策的协调[J];德国研究;2008年03期

4 张可云;;中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缺陷和未来方向[J];湖湘论坛;2009年03期

5 张可云;;欧盟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中国区域政策未来方向[J];湖湘论坛;2010年03期

6 袁惊柱;;中国与欧盟区域政策比较分析[J];调研世界;2011年03期

7 王轶昕;;从基金支持的角度评述欧盟区域政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欧洲共同体区域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6期

9 吴解生;关于区域政策“倾斜”的理论辨析与两点质疑[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2年09期

10 洪爱华;;构筑我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玉;刘毅;;区域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明生;苏炜;高彦彦;;区域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沈爱华;;促进苏北发展的区域政策选择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4 郑燕;;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西方国家区域政策研究进展[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齐清波;;2007—2013年欧洲区域政策的目标、对象和实施[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秀清;陈同富;宗群力;;山东省保险业区域政策支持调研报告[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调研报告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庄琪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林斐;区域政策还需调整完善[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记者 吴黎明;中国与欧盟勾勒区域政策合作“路线图”[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林家彬;英国的区域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童海华;“建立空间尺度适宜的区域政策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谷亚光;区域政策应兼顾“人的繁荣”与“地域繁荣”[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晓东;区域政策渐成宏观调控新手段[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辜t,

本文编号:280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0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