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上海市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4:07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技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和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因素,更是诸多全球城市升级发展的新引擎。上海市要想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引领权和自有权,就必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到达上海调研,他要求,上海要走到世界前列,必须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加快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总书记的讲话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实践引导。创新驱动发展是促进上海转型升级的新指向,是建设魅力上海的新路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新使命。上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和深层次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创新。在创新环境方面,上海在科技、人才、教育、资本和配套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与当今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创新环境当中,制度环境是整个创新环境的关键,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其他环境要素的融合发展,是整个创新环境要素之间的纽带。而上海的创新制度环境依然不够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还有诸多不足,是上海科技创新的关键短板。论文紧紧围绕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这一研究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展开分析,回答了为什么要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理论指出,当制度与科技创新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就有制度变迁的需求,目前的制度环境还不能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需要对其优化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以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思想研究创新,论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深入研究。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制度框架,并评价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了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现状之后,论文从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创新生态链的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创新制度环境与创新生产者、创新消费者、创新分解者和创新生态链的关系。得出一个运行良好的创新生态链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即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支撑机制和政府科技管理体制。再次,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AHP)对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进行评价。之后,对比分析了美国硅谷、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和班加罗尔软件园等国际典型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并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提出了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制度环境模型。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优化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制度环境 创新生态系统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3
  • 1.1 研究背景14-15
  • 1.1.1“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14
  • 1.1.2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14-15
  • 1.2 研究意义15-16
  • 1.2.1 理论意义15
  • 1.2.2 实践意义15-16
  • 1.3 研究现状16-20
  • 1.3.1 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综述16-19
  • 1.3.2 创新制度环境相关文献综述19-20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3
  • 1.4.1 研究思路20-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第二章 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学理性研究23-31
  • 2.1 科技创新制度环境23-25
  • 2.1.1 科技创新23
  • 2.1.2 制度环境23-24
  • 2.1.3 两者的关系24-25
  • 2.2 熊彼特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制度环境25-27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25-26
  • 2.2.2 理论分析26
  • 2.2.3 理论评价26-27
  • 2.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制度环境27-29
  • 2.3.1 生态系统理论27-28
  • 2.3.2 理论分析28
  • 2.3.3 理论评价28-29
  • 2.4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制度环境29-31
  • 2.4.1 制度变迁理论29
  • 2.4.2 理论分析29-30
  • 2.4.3 理论评价30-31
  • 第三章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现状分析31-40
  • 3.1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历史性回顾31-32
  • 3.1.1 改革开放掀起科技体制改革浪潮31
  • 3.1.2 逐步建立科技新体制31-32
  • 3.1.3 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32
  • 3.2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框架分析32-40
  • 3.2.1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框架32-34
  • 3.2.2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框架评价34-40
  • 第四章 基于创新生态链的制度环境分析40-48
  • 4.1 创新生态链的角色分析40-43
  • 4.1.1 创新生产者40
  • 4.1.2 创新消费者40-41
  • 4.1.3 创新分解者41-42
  • 4.1.4 创新生态链42-43
  • 4.2 关系分析43-48
  • 4.2.1 制度环境与创新生产者43-44
  • 4.2.2 制度环境与创新消费者44-45
  • 4.2.3 制度环境与创新分解者45-46
  • 4.2.4 制度环境与创新生态链46-48
  • 第五章 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评价48-59
  • 5.1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8-56
  • 5.1.1 选取评价指标48-50
  • 5.1.2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50-51
  • 5.1.3 模糊权重计算51-56
  • 5.2 创新制度环境评价56-59
  • 5.2.1 评价实施步骤56
  • 5.2.2 评价结果分析56-59
  • 第六章 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设计59-69
  • 6.1 典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度环境分析59-64
  • 6.1.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典范59-60
  • 6.1.2 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政府科技管理典范60-62
  • 6.1.3 班加罗尔软件园——创新服务支撑典范62-63
  • 6.1.4 对比分析63-64
  • 6.2 制度环境设计方案64-69
  • 6.2.1 制度环境设计原则64
  • 6.2.2 制度环境要素选取64-65
  • 6.2.3 构建制度环境模型65-69
  • 第七章 优化思路与对策建议69-75
  • 7.1 优化思路69-70
  • 7.2 对策建议70-75
  • 7.2.1 深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改革70-71
  • 7.2.2 优化市场导向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71-72
  • 7.2.3 构建利益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72
  • 7.2.4 完善便利有序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机制72-73
  • 7.2.5 完善基于市场优化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73-74
  • 7.2.6 形成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的开放创新机制74-75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75-78
  • 8.1 总结75-76
  • 8.2 贡献76-77
  • 8.3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3
  • 附录183-87
  • 附录287-90
  • 附录390-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95-96
  • 致谢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J];广东科技;2007年01期

2 刘涛;;我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山东奠基[J];中国果菜;2007年01期

3 章从福;;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下一个科技创新中心[J];半导体信息;2007年04期

4 谭旭辉;张抗抗;;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6期

5 张亚东;军转民——资金、管理和市场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心成立[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年09期

6 ;环球仪器扩充苏州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本地客户[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成果转化出新招——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动员会侧记[J];农家顾问;2008年04期

8 牛东晓;段利东;王永利;;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0期

9 林抚生;;加快海淀北部区建设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J];前线;2010年06期

10 郭洪;;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创新发展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瑞兴;李淑琴;;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A];中国猪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奠基[N];安徽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谭旭辉;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验收[N];湖北日报;2009年

3 通讯员 张华;共建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建华;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中心[N];中国质量报;2013年

5 深圳市委政研室 余雁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N];深圳特区报;2014年

6 记者 张骏;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N];解放日报;2014年

7 ;探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N];联合时报;2014年

8 通讯员 京组;北京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年

9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教授 吴一平;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仍有短板[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刘艳;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再添引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琛;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宋岩;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D];上海海关学院;2016年

3 刘瑾;上海市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4 陈怡;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3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