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视角下的产业共聚与产业空间治理:机器学习算法的测度
发布时间:2021-02-02 08:16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与重要地理单元。本文在机器学习Wasserstein距离算法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矩阵扩张Sinkhorn算法和熵正则化约束法改进Wasserstein距离算法及其求解方式,通过假设检验与蒙特卡洛模拟构建产业共聚指数,测算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共聚水平。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群同二位数行业内产业间的共聚水平大于跨二位数行业产业间共聚水平;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共聚特征,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上述城市群内部偏向共聚;2007—2013年间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共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不同城市群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本文还利用产业共聚指数的方向性,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差异,绘制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对产业共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投入产出关联、技术关联与规模差距对产业间共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行业内部竞争水平从共聚和被共聚两个方向抑制产业间共聚趋势;城市群层面诸如政府规模等区域特征均与产业间共聚水平负相关。据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城市群产业空间治理的相应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2007年和2013年中国城市群产业共聚指数密度分布
(3)城市群二位数产业内部共聚水平差异分析。不同产业内部的共聚联系程度在城市群之间也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这里通过计算同二位数产业内不同三位数产业间的共聚指数均值,进而对不同城市群内二位数产业做横向比较(1),此处着重讨论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四个代表性行业的城市群差异(见图3)。从行业的总体差异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内部共聚水平明显高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体系的完备是分不开的。中国纺织业与食品制造业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已经趋于成熟,产业在各个城市群的布局已经完成且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生态,同时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不高,使得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趋于一致,进而更有可能在地理空间上趋近,产业内部共聚水平较高是合理的;与之相比较,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晚,发展比较失序,例如,较为典型的医药行业,其“小、散、乱”的发展特征使得产业生态不稳定,同时由于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使得产业内部的分化较为明显,医药制造业内部的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之间有明显的行业壁垒,人才需求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加之产业布局受资本的影响,地方政府竞争性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使得高技术产业在空间上趋于分散。从城市群差异角度看,城市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共聚程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关联性较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群产生高度内部共聚,这一现象可能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有关。当然,技术密集型产业间共聚能否显著提高彼此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尚需验证,但是从马歇尔外部性的理论与“硅谷”这样成功的多产业共聚实践结果看,技术密集型产业间加强跨产业的协同合作应(附7)当是利大于弊的。(4)城市群产业空间网络差异分析。产业空间网络可以划分出“核心—边缘”产业,产业空间核心产业为网络结构性主导产业,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其他产业共聚最多的产业,这类产业不管从地理位置、劳动力池与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均占据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使得一些有业务关系或者生产关系的产业依附于该产业,在空间上向其聚集;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使得一些与其有相似资本、劳动力与创新需求的产业也在其附近聚集。这样的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处于居中地位,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最为频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区域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些产业是最值得关注的产业。
(4)城市群产业空间网络差异分析。产业空间网络可以划分出“核心—边缘”产业,产业空间核心产业为网络结构性主导产业,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其他产业共聚最多的产业,这类产业不管从地理位置、劳动力池与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均占据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使得一些有业务关系或者生产关系的产业依附于该产业,在空间上向其聚集;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使得一些与其有相似资本、劳动力与创新需求的产业也在其附近聚集。这样的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处于居中地位,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最为频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区域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些产业是最值得关注的产业。本文将各个城市群下的显著产业共聚进行了汇总统计,计算各个三位数产业被共聚的频数,进一步加总得到所属二位数产业的频数,进而得到各个城市群前三位的产业空间核心产业(1)。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层面的网络核心产业主要有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成为区域性结构性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是其产业生产链相对较长,生产工序相对复杂,与之关联的行业也更多,其跨产业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各个城市群的网络核心产业存在明显的地区特点,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城市群为例(见表2),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这三个城市群占据结构性主导行业前三位以外,(附8)每个城市群都有各自特色的网络核心产业,京津冀城市群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纺织业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都有鲜明的地域产业特色。通过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影响的潜在产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J]. 贺灿飞,胡绪千. 地理学报. 2019(10)
[2]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陈曦,朱建华,李国平. 经济地理. 2018(12)
[3]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4]跨越边界的集聚:空间特征与驱动因素[J]. 邵朝对,苏丹妮,李坤望. 财贸经济. 2018(04)
[5]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投资潮涌”——基于中国20个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 赵娜,王博,刘燕.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6]基于LBP特征和熵正则化Wasserstein距离的人脸表情识别[J]. 郑昌金,章登义,苏科华,武小平,洪程.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02)
[7]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 黄金川,陈守强.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3)
[8]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 袁海红,张华,曾洪勇.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9)
[9]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J]. 文东伟,冼国明. 世界经济. 2014(03)
[10]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 陈国亮,陈建军. 管理世界. 2012(04)
本文编号:3014387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2007年和2013年中国城市群产业共聚指数密度分布
(3)城市群二位数产业内部共聚水平差异分析。不同产业内部的共聚联系程度在城市群之间也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这里通过计算同二位数产业内不同三位数产业间的共聚指数均值,进而对不同城市群内二位数产业做横向比较(1),此处着重讨论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四个代表性行业的城市群差异(见图3)。从行业的总体差异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内部共聚水平明显高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体系的完备是分不开的。中国纺织业与食品制造业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已经趋于成熟,产业在各个城市群的布局已经完成且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生态,同时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不高,使得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趋于一致,进而更有可能在地理空间上趋近,产业内部共聚水平较高是合理的;与之相比较,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晚,发展比较失序,例如,较为典型的医药行业,其“小、散、乱”的发展特征使得产业生态不稳定,同时由于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使得产业内部的分化较为明显,医药制造业内部的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之间有明显的行业壁垒,人才需求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加之产业布局受资本的影响,地方政府竞争性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使得高技术产业在空间上趋于分散。从城市群差异角度看,城市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共聚程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关联性较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群产生高度内部共聚,这一现象可能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有关。当然,技术密集型产业间共聚能否显著提高彼此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尚需验证,但是从马歇尔外部性的理论与“硅谷”这样成功的多产业共聚实践结果看,技术密集型产业间加强跨产业的协同合作应(附7)当是利大于弊的。(4)城市群产业空间网络差异分析。产业空间网络可以划分出“核心—边缘”产业,产业空间核心产业为网络结构性主导产业,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其他产业共聚最多的产业,这类产业不管从地理位置、劳动力池与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均占据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使得一些有业务关系或者生产关系的产业依附于该产业,在空间上向其聚集;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使得一些与其有相似资本、劳动力与创新需求的产业也在其附近聚集。这样的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处于居中地位,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最为频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区域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些产业是最值得关注的产业。
(4)城市群产业空间网络差异分析。产业空间网络可以划分出“核心—边缘”产业,产业空间核心产业为网络结构性主导产业,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其他产业共聚最多的产业,这类产业不管从地理位置、劳动力池与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均占据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使得一些有业务关系或者生产关系的产业依附于该产业,在空间上向其聚集;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使得一些与其有相似资本、劳动力与创新需求的产业也在其附近聚集。这样的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处于居中地位,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最为频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区域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些产业是最值得关注的产业。本文将各个城市群下的显著产业共聚进行了汇总统计,计算各个三位数产业被共聚的频数,进一步加总得到所属二位数产业的频数,进而得到各个城市群前三位的产业空间核心产业(1)。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层面的网络核心产业主要有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成为区域性结构性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是其产业生产链相对较长,生产工序相对复杂,与之关联的行业也更多,其跨产业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各个城市群的网络核心产业存在明显的地区特点,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城市群为例(见表2),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这三个城市群占据结构性主导行业前三位以外,(附8)每个城市群都有各自特色的网络核心产业,京津冀城市群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纺织业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都有鲜明的地域产业特色。通过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影响的潜在产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J]. 贺灿飞,胡绪千. 地理学报. 2019(10)
[2]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陈曦,朱建华,李国平. 经济地理. 2018(12)
[3]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4]跨越边界的集聚:空间特征与驱动因素[J]. 邵朝对,苏丹妮,李坤望. 财贸经济. 2018(04)
[5]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投资潮涌”——基于中国20个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 赵娜,王博,刘燕.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6]基于LBP特征和熵正则化Wasserstein距离的人脸表情识别[J]. 郑昌金,章登义,苏科华,武小平,洪程.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02)
[7]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 黄金川,陈守强.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3)
[8]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 袁海红,张华,曾洪勇.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9)
[9]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J]. 文东伟,冼国明. 世界经济. 2014(03)
[10]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 陈国亮,陈建军. 管理世界. 2012(04)
本文编号:3014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1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