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07:02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构建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增加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性的测度,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协调发展程度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基于此,应从系统思维、系统理论与方法审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相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财税协调机制以及市场一体化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软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京津冀2011—2017年协调发展变化趋势
在分析协调发展的整体变化趋势之后再来分析四个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事实上,这四个指标的变化是相对平稳的,放大之后,可以看出其变化的波动性。第一,在四个指标中,京津冀地区差距和HD指数的变化趋势最为接近,并且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地区差距在2015年之后增幅缩小。虽然总体而言,京津冀三地人均GDP从2005—2017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河北省地区人口基数庞大,产业比较单一化,其人均GDP与北京、天津的人均GDP仍相差较大。河北与京津两地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也可反映这一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河北与北京的人均GDP差距呈先降后升趋势,北京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3.21下降至2012年的2.45又上升至2017年的2.84。河北与天津的差距相对平稳,有小幅起伏,天津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2.58下降至2011年的2.51,又上升至2015年的2.68,又下降至2017年的2.62。北京与天津的差距较小,波动也比较小,但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1.25下降到2012年的0.96,又上升到2017年的1.08[14]。
如图4所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以相同速度增长。从三地间的差距来看,北京与河北之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且呈缓慢扩大趋势,北京与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05上升至2017年的2.043;津冀之间、京津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由2013年的1.28上升至2017年的1.32;北京与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39上升至2017年的1.55①。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京津冀三地的值在2013—2017年,基本以相同速度增长。从差距来看,如图5所示,三地间的差距都在缩小。北京与河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1下降至2017年的1.88。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平稳,2014年后略微有所下降。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比值由2013的1.19下降至2015年的1.11,之后保持平稳[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联系度、均衡度、融合度的京津冀协同状况研究[J]. 叶堂林,毛若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9(02)
[2]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 王坤岩,臧学英. 中国发展观察. 2019(Z1)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口分布变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视角[J]. 石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12)
[4]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不平等累积性研究:1994—2015——基于增量供给与存量调整视角[J]. 李林君,王莉娜,王海南.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10)
[5]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化[J]. 孙瑀,刘建国,暴婕.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6)
[6]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定量测度[J]. 张杨,王德起.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2)
[7]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课题组,黄群慧,叶振宇,姚鹏,王宁,崔志新.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3)
[8]京津冀产业协同网络的联系强度及优化策略研究[J]. 温锋华,谭翠萍,李桂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1)
[9]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赵弘,何芬. 经济与管理. 2017(01)
[10]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J]. 于景元.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12)
本文编号:3070626
【文章来源】:中国软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京津冀2011—2017年协调发展变化趋势
在分析协调发展的整体变化趋势之后再来分析四个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事实上,这四个指标的变化是相对平稳的,放大之后,可以看出其变化的波动性。第一,在四个指标中,京津冀地区差距和HD指数的变化趋势最为接近,并且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地区差距在2015年之后增幅缩小。虽然总体而言,京津冀三地人均GDP从2005—2017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河北省地区人口基数庞大,产业比较单一化,其人均GDP与北京、天津的人均GDP仍相差较大。河北与京津两地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也可反映这一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河北与北京的人均GDP差距呈先降后升趋势,北京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3.21下降至2012年的2.45又上升至2017年的2.84。河北与天津的差距相对平稳,有小幅起伏,天津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2.58下降至2011年的2.51,又上升至2015年的2.68,又下降至2017年的2.62。北京与天津的差距较小,波动也比较小,但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人均GDP比值由2005年的1.25下降到2012年的0.96,又上升到2017年的1.08[14]。
如图4所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以相同速度增长。从三地间的差距来看,北京与河北之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且呈缓慢扩大趋势,北京与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05上升至2017年的2.043;津冀之间、京津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由2013年的1.28上升至2017年的1.32;北京与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39上升至2017年的1.55①。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京津冀三地的值在2013—2017年,基本以相同速度增长。从差距来看,如图5所示,三地间的差距都在缩小。北京与河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1下降至2017年的1.88。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平稳,2014年后略微有所下降。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比值由2013的1.19下降至2015年的1.11,之后保持平稳[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联系度、均衡度、融合度的京津冀协同状况研究[J]. 叶堂林,毛若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9(02)
[2]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 王坤岩,臧学英. 中国发展观察. 2019(Z1)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口分布变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视角[J]. 石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12)
[4]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不平等累积性研究:1994—2015——基于增量供给与存量调整视角[J]. 李林君,王莉娜,王海南.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10)
[5]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化[J]. 孙瑀,刘建国,暴婕.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6)
[6]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定量测度[J]. 张杨,王德起.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2)
[7]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课题组,黄群慧,叶振宇,姚鹏,王宁,崔志新.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3)
[8]京津冀产业协同网络的联系强度及优化策略研究[J]. 温锋华,谭翠萍,李桂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1)
[9]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赵弘,何芬. 经济与管理. 2017(01)
[10]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J]. 于景元.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12)
本文编号:3070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7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