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政策差异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产业政策差异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渐严重。但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发展不平衡问题往往会被忽视。近年来,在“三期叠加”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逐渐下降,这一变化使得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李佐军,2015)。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任其发展的话,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和社会稳定(Kanbur Venable,2005)。具体来说,不平衡存在至少会产生以下问题:其一,部分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减贫作用;其二,减弱经济增长后劲,影响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既有益于公平问题解决又有益于效率的提升。因此,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政府以及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对国有企业高管限薪、开展精准扶贫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来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李佐军,2015)。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现象,经济学者需要从多视角、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研究(胡鞍钢,2011)。目前,已有文献大多数是从空间和行业维度来分析不平衡现状,并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发展不平衡来源进行分解,以确定导致发展不平衡变化的原因。此外,已有研究在进行发展不平衡测算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现有研究对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法(Gini Index)、泰尔指数法(Theil Index)、加权变异系数等,往往是以全国整体的不平衡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划分上,一般做法是进行三大区域或者四大区域划分;在产业划分上,一般进行三次产业划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中心-外围模式是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基本形态,然而,受限于测算方法,目前还鲜有学者从中心-外围模型角度进行发展不平衡测算。具体来说,由于人类具有经济活动聚集的天性,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要快于外围区域,存在所谓的“空吸效应”,而相应地,由于资源向中心区域集聚差异的存在,外围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更为复杂。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引导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林毅夫,2005)。地区性保护政策Young(2000)、赶超战略(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投资、税收减免等都会造成区域发展差异。理想状态下,一个地区借助扶持、鼓励该地区相应的某些产业的发展以求发挥比较优势或者培育比较优势,从而根据该地区实际情况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方面,有利于缩小该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异,另一方面,对该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探讨政府的区域产业政策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这对于缓解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导向意义。因此,重点关注区域产业政策对不平衡的影响意义重大。因此,本文试图以产业经济学科的视角分析地区不平衡问题的现状、构成因素以及产业政策对于地区不平衡的影响。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有力克服传统测算方法的缺陷以及研究设计需要,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采用全新的“中心-外围”空间划分方式,并更细致的按农业、工业、建筑业等五个行业进行行业分解,分析了2001-2012年间我国辽宁、吉林等省份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演变过程。然后,根据测得的不平衡指数,在一个系统框架内详细分析了不平衡的空间原因和产业原因,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最后,通过对产业政策的量化并得到产业政策偏度系数,将测度的不平衡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方法,通过计量检验分析了产业政策对于不平衡的影响情况,并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体部分4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将综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从宏观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了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相应不足,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二章重点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测算与分析。先系统介绍了本文在测算发展不平衡时采用的方法——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确定了空间划分和行业划分的方式。然后,利用已有数据测算的出中国2000-2012年间省份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并做出了详细分析和解释,包括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不平衡程度,更重要的是得到不同行业对于不平衡的贡献程度。第三章主要研究分析了不同行业的产业政策偏度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利用测算的不平衡结果,通过计量模型的设立、筛选和检验,分析了作为政府产业政策代理变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不平衡指数的影响。分别估计了总投资率对于不平衡的影响以及分行业投资偏度对于不平衡的影响。发现不同行业的投资偏度对于不平衡的影响差异明显。第四章将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做出总结,并基于主要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 加权变异系数 二重分解 比较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4
- 1.1.1 研究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14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14-15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14-15
- 1.2.2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15
- 1.3 文献综述15-24
- 1.3.1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方法15-16
- 1.3.2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研究概况16-20
- 1.3.3 产业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20-21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21-24
- 2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测算与分析24-39
- 2.1 发展不平衡测算方法24-28
- 2.2 地区发展不平衡分解法应用28-31
- 2.2.1 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划分依据28-30
- 2.2.2 行业分解的划分依据30
- 2.2.3 指标与数据说明30-31
- 2.3 发展不平衡测算及分解结果31-39
- 2.3.1 发展不平衡的一重分解结果31-33
- 2.3.2 发展不平衡的二重分解结果33-39
- 3 产业政策差异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析39-53
- 3.1 计量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39-44
- 3.1.1 变量选取39-42
- 3.1.2 模型设定42-43
- 3.1.3 数据描述43-44
-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44-53
- 3.2.1 总投资率对于不平衡的影响45-48
- 3.2.2 分行业投资偏度对于不平衡的影响48-53
- 4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53-57
- 4.1 研究结论53-55
- 4.2 政策建议55-57
-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57-58
- 参考文献58-63
- 后记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海;中国地区的不平衡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8期
2 王忠义;;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构建与现实意义——基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认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厉文明;;浅议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及负面效应的规避[J];经济师;2010年07期
4 焦方义;;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2期
5 杨爱平;;从地方发展权的失衡看当代中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J];太平洋学报;2011年10期
6 宗刚;孙琳;;基于熵的产业不平衡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2年12期
7 周志贤;日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J];世界经济;1986年11期
8 周志贤;;论日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03期
9 陈德照;论战后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发展[J];世界经济;1990年06期
10 庄平;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浅析[J];文史哲;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杜德斌;;发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西部发展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孙远方;梁华栋;;中国现代化不平衡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罗浩;刘志铭;;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演变[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张燕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肖昌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应对的挑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马君潞;如何解决全球不平衡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2 张岭泉邋单厚军 陈俊彦;走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道路的两难境地[N];河北日报;2007年
3 沈宝祥;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推进民主政治建设[N];学习时报;2006年
4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焦方义;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N];光明日报;2011年
5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詹丹;20万“量”出高校发展的不平衡[N];文汇报;2009年
6 茂名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李光龙;以不平衡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N];南方日报;2012年
7 肇庆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工作委员会;加快“肇庆新区”建设 用不平衡发展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N];西江日报;2011年
8 王泽农;“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N];农民日报;2008年
9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庞元正;对“协调发展”的正确解读[N];北京日报;2012年
10 瞿世镜;不平衡发展:制约中国经济的瓶颈[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地理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夏锦文;平衡与不平衡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琳;基于熵测度的我国产业不平衡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和骏;中国区域产业政策差异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薛锋;论全球化时代世界交通发展的不平衡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尕布藏昂青;青海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5 周玉翠;湖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中一;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地区不平衡发展公正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单丽芳;表方位时反义词“里—外”的不平衡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冬初;不平衡发展的宁乡县域城镇化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唐嘉成;国际经济不平衡视角下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10 任s,
本文编号:317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1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