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

发布时间:2022-02-24 02:55
  19世纪中叶开启的中国千年未有经济大变局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但似乎仍模糊不清的一个"世纪命题"。本文在前人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代中国"口岸—腹地"格局上"地域化经济"现象的线索,以华南地区为例剖析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最后尝试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由此回应冀朝鼎对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新变局的"世纪之问"。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可描述为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其内容则表现为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的属性与涵义,同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变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现象:“口岸—腹地”与“地域化经济体”
    (一)近代中国的“口岸—腹地”格局
    (二)“口岸—腹地”格局下的“地域化经济”现象
二、案例:单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形成
    (一)地域化经济体:以华南地区为例
        第一,获取地图上可见的华南地区“口岸—腹地”的背景。
        第二,得出定位于地图上的“口岸—腹地”的“点”。
        第三,绘制地图上“口岸—腹地”的“线”。
        第四,确认“口岸—腹地”的“网”。
        第五,画定地图上的“口岸—腹地”的“面”。
    (二)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的逻辑
三、全局图景: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
    (一)全球网络下的地域化经济形态
    (二)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
四、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
    (一)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的微观基础:分工与区位价值
    (二)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的路径:要素空间流动
    (三)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跨区域空间传导机制
结 语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内容: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
    第三,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形式与内容的广泛性意义:理解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大变局的空间钥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理、市场与规制:两宋以降南中国外贸港口偏移分析[J]. 方书生.  上海经济研究. 2017(05)
[2]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研究[J]. 聂锐,高伟.  财经研究. 2008(07)
[3]工业化与土布业:江苏近代农家经济结构的地区性演变[J]. 马俊亚.  历史研究. 2006(03)
[4]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 张敏,顾朝林.  地理研究. 2002(03)
[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再考察──以棉纺织业为中心[J]. 戴鞍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本文编号:3641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641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