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协调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协调关系研究
【摘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滞后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二者均具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性整体较差,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等4种协调发展状态,且呈现平稳变化的时序特征和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产业集聚水平 协调发展度模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MZ080)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CJL003)
【分类号】:F124.3;F121.3
【正文快照】: _、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学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致使区域内同产业间的竞争加剧,成为产业内企业加快改进技术和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此外,产业集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集聚?并通过发挥其知识溢出、技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3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4 王丽珂;许洪春;;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5 徐春华;;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6 张永锋;杜忠潮;张阳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孙倩;汤放华;;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8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10 范柏乃;张维维;朱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臧正;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中国大陆省域绿色经济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莹莹;天津市环境与经济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3 慕智玉;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子敬;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56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