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低碳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省际低碳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竞争力 DPSIR-Entropy-TOPSIS模型 空间差异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保护问题是当前重大的环境经济问题,近年来排放的各式污染物无法顺利消散,肆虐的雾霾天气再一次给我国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德班、多哈,再到华沙气候大会,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一直致力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针对各地区区域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借助面板数据对省际低碳竞争力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及政策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对我国省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PSIR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响应(R)”五大类型,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评价对象,共选取32个评价指标,分为能源系统、低碳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生活消费系统、产业与科技系统六大系统。其次,运用熵值-TOPSIS方法对DPSIR模型进行计算分析:(1)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及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数,熵值法从客观角度出发,排除了德尔菲法等方法的主观性;(2)通过TOPSIS法检测各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并计算各评价对象的贴近度后进行排序。最后,通过将各一级要素指标评价指数由高到低进行累加,当其累积贡献率大于该地区整体评价指数的70%时,则认为该p个一级要素突出反映了该省区低碳竞争力模式的特征,即确定了该省区低碳竞争力的模式类型。结合省际低碳发展特点,对比省际低碳竞争力空间差异以及低碳竞争力发展模式,从多个角度为省际低碳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低碳竞争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局部跳跃”的格局,以广东省为最强,江苏、北京、上海次之,而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是低碳竞争力发展的洼地;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发展模式可分为5个等级、10个类型,其差异性与趋同性共存。
【关键词】:低碳竞争力 DPSIR-Entropy-TOPSIS模型 空间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11-14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16-26
- 2.1 低碳竞争力研究综述16-19
- 2.2 低碳竞争力相关理论19-26
- 第三章 省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6-38
- 3.1 省际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6-29
- 3.2 能源消耗现状分析29-32
- 3.3 省际碳排放现状分析32-38
- 第四章 省际低碳竞争力的评价38-48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8-42
- 4.2 相关研究方法概述42-44
- 4.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4-48
- 第五章 省际低碳竞争力的空间差异解析48-59
- 5.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空间差异比较48-52
- 5.2 基于省际低碳竞争力的比较与模式划分52-5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研究结论59
- 6.2 研究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6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杰华,李伟;国有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孟庆轩;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04期
3 陈德宁;区域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期
4 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管理[J];中国牧业通讯.养殖场顾问;2004年09期
5 韩宏华,熊德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6 彭丽红;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管理与评价[J];开放导报;2001年11期
7 彭丽红;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6期
8 冯仁德 ,陈静;锁定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2年13期
9 刘艳玲;浅谈核心竞争力[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陈国富;《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评介[J];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颖达;;打造基于质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肖光顺;;企业竞争力理论:历史演变、缺陷与探索[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弘;蒋成林;汪晗;;四川保险业综合竞争力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实务卷)[C];2011年
5 朱春奎;;国外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王聪;王肖蓉;;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廊坊市竞争力[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跃华;;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昆明城市竞争力[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邓超;肖绍平;;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均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秀;竞争力是企业和产业发展之本[N];中国建材报;2004年
2 程肖芬;深化产业竞争力研究[N];山西日报;2005年
3 王秉安;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4 ;竞争力的价值[N];中国经营报;2003年
5 北京地区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谁是北京最具竞争力的出版社[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4个经济特区城市 城市竞争力排名[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7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 曾春光;科学构筑区域竞争力生长通道[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8 陶良虎 张道金;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古隆媛;切实增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吴吟;多角度研究煤炭企业竞争力的一次探索[N];中国煤炭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桂容;中国省域财政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世霞;湖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荆德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吕洁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郑小平;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及其矢量再造[D];四川大学;2003年
6 陈志;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荣刚;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周群艳;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10 王跃武;竞争力财务经济学[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兰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统计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善宏;河南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尚丽;朷西省低碳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郭欢;基于知识资本的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龚惠文;省域竞争力评价的“轮毂”模型及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张红梅;DS电气公司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石琳;中国省级卫视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孙晓彤;人民币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9 栗杰美;基于消费者满意的猪肉加工企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吕梁艳;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57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