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果实同时又承受自然报以的惨痛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深入思考升华之后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承载力问题,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新疆进入了大开发、大发展、大开放的新阶段,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把新疆作为中国提升加强经济领域的关键核心区域,更昭示生态文明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新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和新疆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针对新疆省域进行综合测度,选择生态文明视角作为研究目标,试图从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率运行,社会发展保障等多个角度进行生态文明指标分析,以生态文明指数的设计和计算模型的探讨,通过TOPSIS方法与熵权综合分析法为指标赋值权重,计算生态文明指数得分作为评价该地区的生态文明状况,然后通过长时间序列的分析,加以空间地理角度上的特点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分析,全面反映新疆自“十五”规划以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平状况;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限制生态文明发展的障碍因子;并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作为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的对策建议,以期产生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变异系数法测得的数据指标权重最大的前五个指标分别是城镇污水处理率、环境保护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五个权重相对较大的指标主要属于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与经济效率运行子系统,说明城镇居民绿化的生活环境及科技水平的发展提高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影响因素。2.通过TOPSIS法得到的2000年—2013年的新疆生态文明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得分可知,四个子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有明显的时序特征:整个生态文明系统下,4个分类子系统都整体保持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增长变化阶段,2000—2008年指数变化为稳步微小幅度增长阶段;2009—2013年指数变化为快速增长上升阶段。而生态文明的综合指数变化从2000年以来总体上逐年升高,也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6年属于生态文明沉睡阶段,2007—2013年属于生态文明觉醒阶段。3.2000年—2013年影响新疆整体生态文明水平最大的五个障碍因子分别是城镇污水处理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业人员人口比重。主要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率运行,基础资源禀赋三个方面,涉及经济发展实力、城镇生态绿化、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对于新疆整体生态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生态文明沉睡阶段2000—2006年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反映经济实力较薄弱,城镇的绿化保护有待提高。觉醒阶段2007—2013年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相当于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人均水资源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反映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工业能耗、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着新疆生态文明。4.丝绸之路将是生态文明复兴的经济带、文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遍布着历史文化印刻的脚步,也同时是面对现代化工业高损耗、高能耗的城镇建设方式下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将包含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地区的九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将科学客观的熵权综合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等运用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实证评价中,以客观反映研究区内各省市的生态文明地位及发展响应内在机制。新疆在整个研究区中整体实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尤其以生态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地位突出,经济发展运行后发赶超,而生态城镇环境保护与社会居民生活保障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提高。5.通过分析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生态文明地位,以及准确厘定诊断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环境与资源等是直接约束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因素,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性,地方政府应该在资源集约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民居建设等方面作出科学对策。生态文明理念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而来,由于其目前产生时间不长,研究还未成熟。本文结合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形势,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研究分析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结果,提出十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疆 丝绸之路经济带 生态文明 测度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X321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思路14-15
- 1.4 研究内容15-16
- 1.5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17-24
- 2.1 生态文明基本内涵17-19
- 2.1.1 生态文明的概念17-18
- 2.1.2 生态文明的特点18-19
- 2.2 生态文明研究内容19-20
- 2.3 生态文明研究进展20-22
- 2.3.1 国外研究进展20-21
- 2.3.2 国内研究进展21-22
- 2.4 生态文明综述评价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24-31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24-29
- 3.1.1 指标体系模型设计24-25
- 3.1.2 指标数据来源25
-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5-26
- 3.1.4 指标的确立选取26-29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29-30
-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新疆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31-42
- 4.1 研究方法31-34
- 4.1.1 TOPSIS分析方法31-33
- 4.1.2 障碍度模型33-34
- 4.2 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间序列分析34-38
- 4.2.1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34-35
- 4.2.2 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时间序列分析35-36
- 4.2.3 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时间序列分析36-38
- 4.3 障碍因素分析38-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生态文明地位42-58
- 5.1 生态文明评价的综合分析方法42-45
- 5.1.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42-43
- 5.1.2 熵权法计算过程43-44
-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44
- 5.1.4 障碍度模型44-45
- 5.1.5 评价等级划分评判表45
- 5.2 丝绸之路生态文明评价实证研究45-56
- 5.2.1 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熵权时空评价分析45-50
- 5.2.2 生态文明水平与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分析50-52
- 5.2.3 丝绸之路生态文明时空表达52-53
- 5.2.4 丝绸之路生态文明障碍因素53-56
- 5.3 本章小结56-58
- 第六章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58-63
- 6.1 对策建议58-61
- 6.2 本章小结61-63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63-66
- 7.1 结论63-64
- 7.2 不足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3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6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62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