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6 04:09

  本文关键词:中国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 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首要动力。因此,如何正确、客观地揭示和评价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研究中国各地区创新发展现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理论及进展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运用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对学者之前提出应用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了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国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评价对象,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各区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综合创新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地评价,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主要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进行区域差异程度的量化及解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中国创新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并测算了中国创新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的创新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显著,从经济区划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少数省份创新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水平整体偏低;(2)四个准则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整体的创新发展水平分布较为相近,也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3)我国创新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日益增强,并呈现出2个重要的空间集聚分布现象,即东部地区的高高集群和西部地区的低低集群;(4)中国创新发展的差异化分布格局利弊参半,它使我国部分省市的创新发展水平和软实力增强,但它同时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更为扩大,高度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影响区域协调发展;(5)我国创新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子之间关联度很高,两者联系非常密切,具有互动共生机制。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各区域创新发展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 创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D6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4-16
  • 1.1.1 选题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8
  • 1.2.1 研究内容16-17
  • 1.2.2 研究方法17-18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18-19
  • 1.4 论文的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20-32
  • 2.1 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创新理论20-22
  • 2.1.1 创新理论20-21
  • 2.1.2 区域创新理论21-22
  • 2.2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22-23
  • 2.3 创新发展理论23-32
  • 2.3.1 创新发展的定义及内涵23-24
  • 2.3.2 创新发展的要素研究24-32
  • 第三章 中国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32-39
  • 3.1 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2-33
  • 3.2 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33-34
  • 3.3 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4-39
  • 第四章 中国创新发展的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39-60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39-43
  • 4.1.1 数据收集39
  • 4.1.2 数据标准化39
  • 4.1.3 研究方法39-43
  • 4.2 中国创新发展的空间测度43-52
  • 4.2.1 创新发展水平各要素的空间测度的空间测度44-50
  • 4.2.2 创新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测度50-52
  • 4.3 创新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52-57
  • 4.3.1 创新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分解52-53
  • 4.3.2 创新发展水平的锡尔指数分解53-57
  • 4.4 创新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分析57-60
  • 第五章 中国创新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60-66
  • 5.1 变量选取与建模60-62
  • 5.1.1 变量选取60-61
  • 5.1.2 灰色关联分析61-62
  • 5.2 区域创新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的实证结果及其分析62-66
  • 5.2.1 我国省际创新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性分析62-63
  • 5.2.2 我国三大经济带创新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63-66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6-71
  • 6.1 研究结论66-67
  • 6.2 政策建议67-69
  • 6.2.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67
  • 6.2.2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67-68
  • 6.2.3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68
  • 6.2.4 强化自身比较优势68-69
  • 6.2.5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69
  • 6.3 研究不足69-71
  • 参考文献71-75
  • 后记75-76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丽华;;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J];求知;2013年12期

2 梁永贤;齐峰;孙吉亭;;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3 王印东;;“计划创新”:安徽创新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J];理论建设;2011年05期

4 陈祥荣;;实施创新驱动是成都加快发展的关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谢松;;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促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9年01期

6 吴国荣;;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城[J];前进;2007年06期

7 李淑龙;;基于创新发展战略的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科学定位[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吴雪;胡伟清;;“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9 李远祥;蔡永生;郑江义;;贵州创新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J];理论与当代;2008年12期

10 王茂林;;创新发展战略 加速中部崛起[J];当代江西;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万劲波;张琳;;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占必文;莫元玲;匡治兵;;科技创新促进贵州久联健康快速发展[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9含能材料及绿色民爆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卢扬;;网络经济下科技创新的思考[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李靖华;王荣鑫;;银行服务创新战略分析:基于浙江调查[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全起;;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的思考[A];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3年

6 吴世明;;搞好科技创新工作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A];中共紫阳县委党校毕业生优秀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继红;紧抓机遇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发展战略[N];南昌日报;2008年

2 记者 赵建明;创新发展战略激发辽宁公安正能量[N];辽宁日报;2014年

3 蔡永生;贵州创新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N];贵州日报;2007年

4 本报随行记者 徐榕蔚;转型与创新,企业生存发展之道[N];威海日报;2010年

5 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 王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企业担纲[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坚持科学发展 致力创业创新 实现新的跨越[N];南昌日报;2008年

7 宗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显著[N];中国航天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丽云 本报通讯员 高慧馨 王旭;哈尔滨科技创新城:中国北方智谷 松江水韵新城[N];科技日报;2012年

9 屈默 雷寒;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助推广东加快转型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叶舒雯;创新驱动凸显成效[N];泉州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海峰;俄罗斯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乐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胡迎军;马克思创新思想与实施中国特色创新驱动战略[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5年

3 胡小立;中国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梅;欧盟创新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张宁宁;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6 史竹青;黑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张勇;富滇银行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渠琳枫;南阳高新区创新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许安娅;基于产品创新的JL机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郑兢晶;要素重组的创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8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628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