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内合作不断加深的环境下,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是长期、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规划,目前学者对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建设研究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规制对接以及人员交流的发展层面,对于互联互通分解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的研究较少,对互联互通整体水平测算的研究还很少涉及。在本文中,以对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测度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分析、统计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水平进行了测度,从定量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本文大致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从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一级指标对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涉及了国际贸易理论、对外投资理论、旅游贸易理论、基础设施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并阐述了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基本现状;第二部分为指标构建和测算分析,首先对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测度模型进行了构建,而后对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部分结合测度模型中的定量分析,为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都在持续的推进过程中,同时影响互联互通整体水平的因素中,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提升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整体水平的进程中,在保证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方面。
【关键词】:中国 东盟 互联互通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6
- 1.2.1 互联互通建设研究13-14
- 1.2.2 互联互通水平测算研究14-16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16-17
- 1.4 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17-19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19-26
- 2.1 设施联通相关理论19-20
- 2.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理论19
- 2.1.2 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增长理论19-20
- 2.1.3 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平衡增长理论20
- 2.2 贸易畅通相关理论20-22
- 2.2.1 贸易对互联互通的影响20-21
- 2.2.2 关税效应21
- 2.2.3 经济一体化效应21-22
- 2.3 资金融通相关理论22-24
- 2.3.1 西方主流投资理论22
- 2.3.2 发展中国家投资理论22-24
- 2.4 民心相通研究基础24-26
- 2.4.1 教育24
- 2.4.2 旅游24
- 2.4.3 文化24
- 2.4.4 商务人员流动24-26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现状26-36
- 3.1 政策沟通现状26-28
- 3.1.1 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沟通26
- 3.1.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26-27
- 3.1.3 跨境经济合作区27-28
- 3.2 设施联通现状28-30
- 3.2.1 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发展现状28-29
- 3.2.2 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状29-30
- 3.3 贸易畅通现状30-32
- 3.3.1 贸易壁垒情况30-31
- 3.3.2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情况31-32
- 3.4 资金融通现状32-34
- 3.4.1 资金融通规模32-33
- 3.4.2 资金产业分布33-34
- 3.5 民心相通发展现状34-36
- 3.5.1 中国与东盟旅游现状34
- 3.5.2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现状34-35
- 3.5.3 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现状35-36
- 第四章 互联互通水平测算指标的构建36-47
- 4.1 测算指标构建的原则36
- 4.1.1 整体性原则36
- 4.1.2 可比性原则36
- 4.1.3 可操作性原则36
- 4.2 水平测算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36-38
- 4.2.1 水平测算指标的选取36-38
- 4.2.2 数据来源38
- 4.3 水平测算指标权重的确定38-47
- 4.3.1 层次分析法38-41
- 4.3.2 因子分析法41-42
- 4.3.3 熵值法42-43
- 4.3.4 综合权重的确定43-47
- 第五章 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与分析47-59
- 5.1 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47-49
- 5.1.1 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一级指标水平测算47-48
- 5.1.2 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整体水平测算48-49
- 5.2 基于测算结果的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分析49-59
- 5.2.1 基于权重结果的分析49-52
- 5.2.2 基于一级指标的分析52-56
- 5.2.3 基于整体水平的分析56-59
- 第六章 推进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建议59-64
- 6.1 政策沟通方面的建议59-60
- 6.1.1 提升沟通意识,制定沟通目标59
- 6.1.2 扩大沟通方式,加快谈判进程59-60
- 6.1.3 深化互联互通建设项目沟通60
- 6.2 设施联通方面的建议60-61
- 6.2.1 加强内部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60
- 6.2.2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职能60-61
- 6.2.3 制定合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61
- 6.3 贸易畅通方面的建议61-62
- 6.3.1 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削减61
- 6.3.2 加强海关领域的合作,推进贸易便利化建设61
- 6.3.3 提升区域内国家产品的差异化61-62
- 6.4 资金融通方面的建议62-63
- 6.4.1 加强双方产业投资62
- 6.4.2 开发拓展亚投行的职能62
- 6.4.3 积极落实相关投资措施协议62-63
- 6.5 民心相通方面的建议63-64
- 6.5.1 推进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63
- 6.5.2 增加人文交流的项目活动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表67-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俊 ,赵艳;互联互通走向电信公平竞争的基石[J];通信世界;2001年30期
2 陆茂丰;;如何推动互联互通?[J];中国电信业;2002年04期
3 夏竞辉;叶武滨;;互联互通难在哪儿?[J];中国电信业;2002年09期
4 张沛;加快我国网间互联互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J];通信世界;2003年20期
5 陈仕俊;互联互通管制的五大观点[J];信息网络;2003年04期
6 邓琴甫;正确把握执法监管尺度 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工作[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3年06期
7 ;主管部门运营企业联手整顿电信市场 互联互通成为整规重点[J];中国电信业;2003年09期
8 ;河北移动:多措并举推进互联互通[J];中国电信业;2003年11期
9 颜新颖;江苏电信业一季度互联互通高层例会商讨三大问题[J];通信世界;2004年12期
10 ;互联互通[J];中国数据通信;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琴甫;;正确把握执法监管尺度 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工作[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迎会;;互联互通在电信业中的地位[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晓虎;;论互联互通网间话务特性[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戴晓艳;;电信业重组后实现网间互联互通的途径[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浅析我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实施与发展[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昊;王虎;;电视台节目生产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技术分析[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7 张秉涛;;GSM-R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陈晶;;河北省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维护管理创新[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于鹏飞;吕少影;喻强;黄治;陈伟;任杰;;电力EPON系统互联互通的研究与实现[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杨志洁;;谈网间接口局的维护与管理[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烨;吉林管局强化互联互通监管[N];人民邮电;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英赫;将互联互通进行到底[N];中国电子报;2003年
3 刘英赫;硬措施推进互联互通[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刘英赫;以硬措施推进互联互通[N];通信产业报;2003年
5 王红;连云港电信联通互联互通大携手[N];人民邮电;2000年
6 通讯员 许国胜 记者 段小川;湖北电信狠抓互联互通[N];人民邮电;2001年
7 周景耀;综合治理:互联互通的必然选择[N];人民邮电;2003年
8 记者 武雅明;山西管局提出互联互通实施意见[N];人民邮电;2003年
9 记者 方强 范毅;河南管局力促互联互通长治久安[N];人民邮电;2003年
10 记者 王保平;坚决贯彻国务院硬措施 推进互联互通再上新台阶[N];人民邮电;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龙;电信网互联互通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李楠;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唐睿;基于区域性垄断下互联网互联互通双向接入定价的规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一峰;中朝互联互通战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周严敏;全业务运营环境下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规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岩;用于电信网间监测的自动拨测系统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马珑珈;四川省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冬梅;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王洋;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测算[D];广西大学;2016年
7 梁曦;电信互联互通监管现状分析与发展前瞻[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尤淑艳;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的分析和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彭士涛;河北省网间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霍娜;我国电信网互联互通的价值、利益分配和决策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65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