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5:01

  本文关键词: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 特征 伊朗 经济技术合作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使各国合作更频繁,经济相互依赖性更强。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朗之间,也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技术合作,两国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伊朗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既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带,又是东西方交通的“空中走廊”,是亚洲东部到欧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伊朗又是世界能源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十分丰富,截至2014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578亿桶,天然气储量3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9.3%和18.2%,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均列世界前列,日产原油能力361.4万桶、天然气5亿立方米。再加上,1980年伊美正式断交,伊核问题产生,以及2002年伊核危机的爆发,使伊朗不断遭受制裁。这些都使伊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合体。因此,在进行中伊经济技术合作时,充分了解伊朗实情,对伊朗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出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最新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评判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定义、特征、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该时代下伊朗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环境条件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接着,再对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概况、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然后,又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后伊核危机时代前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发展潜力进行预测;最后,提出促进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建议,并进行研究总结。通过系统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后伊核危机时代的概念。后伊核危机时代主要是指伊朗与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全面协议后,按照全面协议要求,伊朗国内履行减少浓缩铀储量、大幅削减离心机数量的相关协议,接着国际社会核实伊朗履行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欧美立即绝大部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使国际社会进入相对平稳的时代,但是这并不代表核危机完全解除,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是一个相对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时代。(2)随着伊朗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形势与之前相比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投资吸引力增大,但资金、技术仍存在需求缺口;经济恢复缓慢,增长乏力;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投资能力不足,资金缺乏、产业技术落后。(3)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机遇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相继解除,合作风险降低;伊朗国内经济百废待兴,为外资进入提供机会;伊朗国内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对外资吸引力增大;中国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下行压力上升,急需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从挑战来看,国际金融环境恶劣,政治风险仍较高;大国在伊投资竞争激烈,伊朗更信任和迷恋西方国家;伊朗国内投资环境脆弱。(4)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强,但是其潜力构成的重要性却发生了变化。2010~2014年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综合潜力指数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5770上升到2014年的0.8326,增加了0.2556;在综合潜力的构成中,以经济潜力和市场潜力的影响最大。从2015~2019年发展潜力的预测值来看,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综合潜力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0.8200上升到2019年的1.1930,增加了0.3730;但是在综合潜力的构成中,经济潜力开始下降,市场、资源、政策和社会文化潜力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一样,以资源潜力和社会文化潜力的影响最大。(5)提出促进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与各国协调、沟通,监督和维护伊核协议的执行。第二,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强与伊朗政府的沟通,形成经济互助机制,改善中伊合作环境。第四,加强对产品制造的监管,转变伊朗对“中国制造”的认识。第五,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立,早日实现人民币结算。第六,成立专门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后伊核危机时代 特征 伊朗 经济技术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5.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选题背景11-12
  • 1.1.1 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及影响11
  • 1.1.2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11-12
  • 1.1.3 两国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增强12
  • 1.2 选题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现实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17-19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9-22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9
  • 1.4.2 研究方法19-22
  • 第2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及其特征22-34
  • 2.1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定义22-23
  • 2.2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特征23-31
  • 2.2.1 国际特征23-27
  • 2.2.2 国内特征27-31
  • 2.3 后伊核危机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31-34
  • 2.3.1 西方国家对伊朗相关制裁再次“逆转”的危险31-32
  • 2.3.2 西方思想和伊朗伊斯兰传统观念的冲突32
  • 2.3.3 伊朗对外开放的道路“曲折漫长”32-33
  • 2.3.4 国际石油市场的恶性竞争,油价持续低迷33-34
  • 第3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的伊朗经济发展34-50
  • 3.1 伊朗概况34-38
  • 3.1.1 地理区划34-35
  • 3.1.2 自然环境35-37
  • 3.1.3 社会经济37-38
  • 3.2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的发展现状38-44
  • 3.2.1 后伊核危机时代前伊朗经济发展状况38-41
  • 3.2.2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状况41-44
  • 3.3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44-45
  • 3.3.1 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性44
  • 3.3.2 经济恢复缓慢,增长乏力44
  • 3.3.3 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44-45
  • 3.3.4 投资能力不足,资金缺乏、产业技术落后45
  • 3.4 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变化45-50
  • 3.4.1 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45-47
  • 3.4.2 国内环境条件的变化47-50
  • 第4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机遇与挑战50-58
  • 4.1 伊核危机时代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概况50-53
  • 4.1.1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历程50-51
  • 4.1.2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现状51-53
  • 4.2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机遇53-56
  • 4.2.1 国际经济制裁相继解除,合作风险降低53-54
  • 4.2.2 经济百废待兴,为外资进入提供机会54
  • 4.2.3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对外资吸引力增大54
  • 4.2.4 中国国内经济面临问题,急需开拓海外市场54-55
  • 4.2.5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55-56
  • 4.3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面临的挑战56-58
  • 4.3.1 国际金融环境恶劣,政治风险仍较高56
  • 4.3.2 投资竞争激烈,更信任和迷恋西方国家56-57
  • 4.3.3 伊朗国内投资环境脆弱57-58
  • 第5章 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研究58-81
  • 5.1 发展潜力的内涵与作用58
  • 5.2 评价思路与方法58-65
  • 5.2.1 评价思路58-59
  • 5.2.2 评价方法59-65
  • 5.3 构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65-69
  • 5.3.1 构建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65-67
  • 5.3.2 发展潜力评估体系的构成67-69
  • 5.4 发展潜力评价过程69-77
  • 5.4.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70-74
  • 5.4.2 发展潜力值计算74-76
  • 5.4.3 发展潜力预测76-77
  • 5.5 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77-81
  • 5.5.1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现状分析77-80
  • 5.5.2 中伊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潜力预测分析80-81
  • 第6章 促进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的建议81-84
  • 6.1 积极与各国协调、沟通,监督和维护伊核协议的执行81
  • 6.2 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81-82
  • 6.3 加强与伊朗政府的沟通,形成经济互助机制,改善中伊合作环境82
  • 6.4 加强对产品制造的监管,,转变伊朗对“中国制造”的认识82
  • 6.5 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立,早日实现人民币结算82-83
  • 6.6 成立专门的中伊经济技术合作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83-84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84-86
  • 7.1 研究结论84-85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92
  • 附录92-95
  • 致谢95-96
  • 作者简历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马金言;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04期

2 金昌焕;试论朝鲜核危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8期

3 王泽平;霸权威慑与战略反制——双重标准下的伊朗核危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02期

4 夏厦;;从威胁认知视角解析伊朗核危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2期

5 于文;;核危机下的日本人民[J];中国报道;2011年04期

6 董伟;;后危机时代对日本核危机的制度与结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4期

7 言堂;;一个世界 两个焦点[J];东北之窗;2011年Z4期

8 杨红梅;朝鲜核危机与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史志钦;;意大利突然想当“大哥”[J];经济;2006年10期

10 洪乃丰;;日本核危机与腐蚀相关联——国人应倍加重视腐蚀防护事业[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澜;沈华;;案例2 日本核危机事故应对过程及启示[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化;伊朗核危机牵动国际油价神经[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赵志民;从日本核危机 说管理缺失[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颜安生;日本核危机影响几何?[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媒体人士 毛玉西;日本核危机应对“缓慢乏力”[N];广州日报;2011年

5 媒体人士 党建军;邻国更应介入日核危机处理[N];广州日报;2011年

6 刘涛;伊朗核危机:游资炒作油价的核心题材[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7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盛海燕;俄罗斯在朝鲜核危机中的利益、立场与作用评析[N];远东经贸导报;2006年

8 志勇;面对日本核危机,我们需要的是认知[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9 韩哲;最大的核危机是“核谣言”[N];北京商报;2011年

10 车海刚;日本核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希楷;国际核危机管理模式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雪莉;后伊核危机时代中伊经济技术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颜飞;朝鲜核危机与伊朗核危机之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孙韵;美朝第一次核危机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解析[D];外交学院;2004年

5 孙新巧;日本应对福岛核危机的外交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6 谢杰军;论中国在伊朗核危机中的斡旋外交[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赵宇;核危机以来伊朗与海湾国家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刁德彬;伊朗核危机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9 陈连庆;核危机背景下的中伊关系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甄华杰;伊朗核危机与美国对伊政策[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5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15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b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