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9-25 16:09

  本文关键词: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板数据模型 非参数估计 边际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很多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环境恶化、资源贫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而且过去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都正在发生变化: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将向下调整、劳动力无限供给将不复存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消失、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校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工作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保障。在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众多因素中,技术创新是中心环节,它为经济发展方式各方面的转变提供支撑。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首先,回顾前人相关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剖析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其次,用描述统计方法阐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创新的现状,发现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体呈良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然后从理论上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最后,结合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我国1997-2013年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模型分别对全国、区域、省份间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运用非参数逐点回归方法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态趋势。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有:1.从整体来看,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虽不同模型估计结果略有差异,但边际影响系数均大于1.2,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2.非参数逐点回归估计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倒U型”,且边际影响一直为正,说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时期作用效果有差异;3.从区域来看,不同模型估计的结果略有不同,但都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呈现一定差异,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小;4.从省份来看,不同省份间的分析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西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但每个省份都取得进步,同时技术创新将仍然支撑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做好技术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2.加强区域、省份间交流与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在技术创新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或一个模式,应结合不同资源特色,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模式。3.加强体制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4.适当增加技术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特别是政府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优化投入结构,促进技术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板数据模型 非参数估计 边际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F1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导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4-16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6-17
  • 1.3.1 研究目标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4 研究方法与不足17-18
  • 1.4.1 研究方法17
  • 1.4.2 研究不足17-18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18-30
  • 2.1 经济增长理论18-24
  •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8-20
  •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0-21
  • 2.1.3 内生增长理论21-24
  • 2.2 经济发展理论24-28
  • 2.2.1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24-26
  • 2.2.2 新古典主义复兴理论26
  • 2.2.3 激进主义理论26-27
  • 2.2.4 科学发展观理论27-28
  • 2.3 创新理论28-30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28
  • 2.3.2 新熊彼特理论28-30
  • 第3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联30-38
  • 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特征30-32
  • 3.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30-32
  • 3.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征32
  • 3.2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32-34
  • 3.2.1 技术创新的内涵32-33
  • 3.2.2 技术创新的特征33-34
  • 3.3 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34-38
  • 第4章 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状分析38-48
  • 4.1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分析38-43
  • 4.1.1 从技术创新投入角度分析38-40
  • 4.1.2 从技术创新产出角度分析40-42
  • 4.1.3 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42-43
  • 4.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43-48
  • 4.2.1 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43-44
  • 4.2.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问题44-48
  • 第5章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测度48-62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48-52
  • 5.1.1 技术创新指标48-50
  • 5.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50-52
  •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52
  • 5.3 面板数据模型的非参数估计方法简介52-54
  • 5.4 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测度54-62
  • 5.4.1 宏观估计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54-56
  • 5.4.2 非参数逐点估计56-57
  • 5.4.3 区域间的比较分析57-59
  • 5.4.4 省份内部比较分析59-62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62-66
  • 6.1 研究结论62-63
  • 6.2 政策建议63-66
  • 参考文献66-72
  • 附录72-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首都经济更加繁荣[J];前线;2007年08期

2 邱凤林;;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白津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广东现代化[J];广东经济;2007年08期

4 毛伟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群众;2007年10期

5 高旭东;;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J];西部论丛;2007年11期

6 林文景;;试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姜山清;;关于加快转变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学习论坛;2008年01期

8 丁恒龙;岳汉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的制度创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陈中伟;王帅;查建平;;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J];经营管理者;2008年14期

10 李学欣;;大力发展服务业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市场;2008年4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有泰;;增强干部素质,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寇从俊;;以人为本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郑新立;;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A];中国经济年会会刊(2012~2013)[C];2013年

4 宋晓梧;;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第七届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葛金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刘跃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我党领导经济建设新思路的重大理论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7 李宏;;以新视角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8 王鹏;;浅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机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志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绿色家园的必由之路[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10 吴祖平;;加速发展必须统一思想真抓实干[A];“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贵州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座谈会观点摘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银奇;献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江淮时报;2008年

2 易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动真格了[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记者 金波;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浙江日报;2010年

4 周琬;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温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到实处[N];湖北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刚;石嘴山市:学习好落实好讲话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宁夏日报;2010年

7 娄银生 沈言;司法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江苏法制报;2010年

8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郑新立;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N];光明日报;2010年

9 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党校 李春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N];山西党校报;2010年

10 赵爱民;广东老干部畅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中国老年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白雪飞;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4 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5 耿刚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动力机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张倩;国有经济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方栓喜;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东北大学;2012年

8 崔立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9 赵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梅;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骆希干;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自主创新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卫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世秀;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冰冰;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6 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董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野下的政府治理对策探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贾少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尤姝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常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8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18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