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碳足迹盘查之立法构建
本文关键词: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碳足迹盘查之立法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碳足迹盘查 立法构建 跨区域共同规章
【摘要】:全球变暖的趋势下,"碳足迹"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碳足迹因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英国、日本和韩国碳足迹盘查的成功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注重通过多位一体的立法来统筹碳足迹盘查评价标准和规范,设立独立的碳足迹盘查管理服务机构等。但是,京津冀地区碳足迹盘查规范的设立,既缺乏顶层的立法制度供给,又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参考标准,且相对封闭的地方立法模式使京津冀碳足迹盘查难以通过立法形成一体化格局。因此,建议在我国《立法法》中增设关于跨区域政府联合立法的规定,京津冀转换立法路径,制定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碳足迹盘查共同规章,构建碳足迹盘查统一评价标准与体系。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碳足迹盘查 立法构建 跨区域共同规章
【基金】:2016年国家社会基金年度项目“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一体化立法研究:国际视野与区域问题”(项目编号:16BFX146) 中国法学会201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CLS(2014)C45)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重点决策咨询项目“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防治立法研究”(项目编号:TJKX1418)
【分类号】:D920.4;F127
【正文快照】: 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750万。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同时,京津冀地区也是全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碳足迹盘查(以下简称碳盘查)是量化产品或服务碳排放信息的技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屈文琳;;走向消亡的北欧碳足迹[J];社会与公益;2011年01期
2 张田勘;;爱美也污染[J];当代工人;2010年07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娜;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消费日报;2010年
4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士 林益楷;让“碳足迹”更加透明化[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7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杨威;新民科技成为 吴江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N];中国纺织报;2011年
9 记者 罗晖;中粮两产品获碳足迹盘查第三方国际认证[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中岳;从单元操作角度研究不同冻结和冻藏方式对猪肉碳足迹和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华艳;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碳足迹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修如;我国出口谷物产品的碳足迹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方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朱捷;松嫩平原旱作农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碳足迹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周鹏飞;碳足迹评估对竹产品企业的潜在影响及策略选择[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7 谢栌乐;基于灌溉效益和碳足迹的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9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徐延菊;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安徽省种植业低碳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9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1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