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测度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4:10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测度与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地区 区域金融发展 协同程度 F-H模型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转型关键期,只有创新才可能使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京津冀区域的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力量。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区域创新发展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效路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这一课题已经是我国的国家级战略,在相关文件相继出台后,推动该地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是在如何落实各项具体政策上。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健全的金融协同发展体系支持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金融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但从金融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程度并拟提供一些尽可能合理的优化建议给相关部门。本文界定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内涵为立足于区域金融业发展现状,承认区域内部发展差异,在市场经济体系内,以区域内要素资源禀赋为依据合理分工与定位,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协调统一金融政策与金融行动,形成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有序,收益分配合理,发展差距适度的良性循环。将区域内分散的金融市场整合成一个大的区域金融市场,使整合后的系统的区域金融市场能承担更大的风险波动性,最终达到区域内金融业发展差距缩小与金融业结构合理的目标。对于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程度的研究,本文则采用储蓄-投资相关系数来衡量。通过计算区域内贷款率与存款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系数越趋于0说明区域间的金融协同发展程度越高,反之,该系数如果趋近于1则表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程度更低。本文前两部分分别梳理了关于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着重对现有文献中研究较多的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金融协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从第三部分逐步开始分析京津冀区域的这一问题,先是从现状入手,分别比较了区域内两市一省地区各自的银行、保险、证券三个行业的具体状况,并总结了一些有利于金融协同发展的条件。第四部分应用F-H模型对三地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金融协同发展的程度,由此得到无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47,在剔除地方政府影响因素后,有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系数为0.43,进一步剔除金融业发展环境影响后,这一数据为0.36,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程度逐步提高,表明制约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地方政府的影响及金融业发展环境影响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五部分深入分析了制约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因素,并将地方政府的影响因素分为行政壁垒及缺乏权威的金融组织机构协调两方面,将经济金融的波动影响细化为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及金融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阐述。最后,针对各个制约因素,分别从转变政府金融监管方式、国家层面的金融组织机构的创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构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总结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优化建议。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文的出发视角是基于金融改革创新对其协同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二是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的经济金融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自身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以它作为研究对象更能说明问题;三是运用F-H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通过数据得出了制约该地区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便后续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由于时间、精力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有限,实证研究数据只更新到2013年;二是量化分析本文只选用了F-H模型这一种方法,有待进一步比较与完善;三是本题是一个长期课题,有待实践检验与调整。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 区域金融发展 协同程度 F-H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2-13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13-14
  • 1.2.3 长三角区域金融协同合作综述14-15
  • 1.2.4 研究现状评述15-16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6-18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16-17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17
  • 1.3.3 论文的创新点17-18
  • 2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18-22
  • 2.1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与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18-19
  • 2.1.1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内涵18-19
  • 2.1.2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19
  •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19
  • 2.3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理论19-20
  • 2.4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原则20-22
  • 2.4.1 共生构筑大金融格局20
  • 2.4.2 金融回归服务本质引领健康发展20-21
  • 2.4.3 互惠创新整合区域金融21-22
  • 3 京津冀区域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22-30
  • 3.1 京津冀区域金融业发展总论22-25
  • 3.1.1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纵向比较23-24
  • 3.1.2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横向比较24-25
  • 3.1.3 小结25
  • 3.2 京津冀区域金融业的活动规模25-29
  • 3.2.1 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发展规模对比25-27
  • 3.2.2 京津冀区域证券业发展规模对比27-28
  • 3.2.3 京津冀区域保险业发展规模对比28
  • 3.2.4 小结28-29
  • 3.3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有利因素29-30
  • 4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程度测度30-37
  • 4.1 F-H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30-32
  • 4.1.1 F-H模型原理30
  • 4.1.2 F-H模型的适用性分析30-31
  • 4.1.3 F-H模型检验步骤31-32
  • 4.2 基于F-H模型的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实证分析32-37
  • 4.2.1 数据选择32-33
  • 4.2.2 数据预处理及单位根检验33
  • 4.2.3 模型形式的设定33-34
  • 4.2.4 无条件的F-H模型检验34
  • 4.2.5 有条件的F-H模型检验34-35
  • 4.2.6 实证结论35-37
  • 5 制约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因素分析37-40
  • 5.1 地方政府的影响因素37-38
  • 5.1.1 地方政府行政壁垒制约协同合力的形成37
  • 5.1.2 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统筹协同37-38
  • 5.2 金融业发展环境因素38-40
  • 5.2.1 区域金融市场分割,,金融协同发展进程滞后38-39
  • 5.2.2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金融业效率较低39
  • 5.2.3 金融生态环境待完善,高端人才紧缺39-40
  • 6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优化研究40-45
  • 6.1 优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思路40-41
  • 6.2 推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优化建议41-45
  • 6.2.1 区域地方政府层面41-42
  • 6.2.1.1 区域政府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助力金融协同发展41
  • 6.2.1.2 设置国家层面的区域金融组织机构41-42
  • 6.2.2 金融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层面42-45
  • 6.2.2.1 确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42-43
  • 6.2.2.2 推动金融信息化战略实施,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43
  • 6.2.2.3 完善金融生态建设,培育金融建设新人才43-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A 原始数据48-50
  • 附录B 无条件的F-H模型检验过程50-58
  • 附录C 有条件的F-H模型检验过程58-64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2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3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4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5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6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7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8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9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10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朱竞若 孙秀艳 余荣华 李增辉;京津冀区域统筹治理大气[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巍;7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N];河北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庆连;我市企业尽享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N];保定日报;2014年

5 孙占稳 沈东坡;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京泉;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廊坊日报;2006年

9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于宛尼;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内进京车辆进行强制性分流[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俏;适应性治理视阈下京津冀府际合作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晓璞;天津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王玉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度测算及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郭子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生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何赢;高铁影响下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冯海红;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9 孙丽君;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叶婧;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39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39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c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