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2-20 18:13

李静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农产品市场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编号:2012-GH-356)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起步晚,发展阶段落后,目前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农产品质量不高、交易手段落后、农产品信息不畅、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致使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呈现的“蛛网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从“蛛网理论”入手,剖析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风险;蛛网理论

近几年,受多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火箭蛋”等词生动描述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异常变动现象,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因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凸显。因此探讨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应对措施,对搞好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缩短农产品供求宏观调控时滞以及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利用蛛网理论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进一步深入探讨,进而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根据价值规律,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呈上下波动状态,农产品也不例外。但相对于其它产业,农业生产主体多为小农户,其生产大多是分散的、小规模的,当市场中某种农产品相对价格较高时,农户竞相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反之竟相减产,或者扩大自给性消费以减少商品供应量。而农户根据市场价格增加或减少农产品的供给反过来又影响着农产品销售市场价格的变化。这样,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和市场价格调节的随机性使农产品生产量和市场供给量都难以在事先予以估算,因此,势必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农户遭受重大损失。如20144月,河南中牟芹菜实现大丰收,却面临着一斤仅两毛钱的亏损局面,不少芹菜被扔掉或者直接烂在地里。

(二)农产品滞销风险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常出现,甚至同时呈现几种农产品的滞销。就今年而言,4月份,河南中牟的芹菜1毛钱1斤也没人要,甚至有的超市免费赠送芹菜。6月,粤西地区荔枝大丰收,果农以为等到一个“发财年”。没想到,去年每斤最低3元的“妃子笑”现在降到0.5元,每斤2.5元的黑叶跌至0.8元甚至0.6元,荔枝的归宿或许只能是烂在泥土里了……诸如此类的农产品滞销的案例不胜枚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农产品滞销似乎构成了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常态。

(三)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发生变动的风险

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出现变化,如国家的货币政策、进出口政策、国家或地方调控基金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政策更多地向WTO主流政策靠拢,以符合国际规范,政策的变动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风险中,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农产品现货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存有缺陷,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缺乏有效信息,使农产品生产为“蛛网效应”所困扰。因此,本文将从“蛛网理论”入手,剖析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

二、基于“蛛网理论”农产品市场风险成因分析

“蛛网理论”是用供求关系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所发生的价格和产量循环影响和变动。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模型是最适合研究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关系的动态模型。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正常情况下,本期的生产规模已决定了下一期的产量规模,而农业生产者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的收益,从而陷入“蛛网困境”,造成农产品市场风险。

(一)初始产量与供求均衡数量偏离,造成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从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来看,不管是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还是封闭型蛛网,风险的大小均和初始产量与均衡点的偏离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收敛型蛛网,从长期来看,农产品的供求数量会趋于平衡。但如果发生某种外来的干扰,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国家的政策变动等,这种农产品的实际产量就会偏离供求均衡点。这种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就产生了,并由此导致下一期的市场风险。对于发散型蛛网,除非初始产量正好与供求均衡数量相等,否则,供给数量与价格的波动会越来越大,市场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封闭型蛛网,供给数量与价格总是对等地波动,至于波动的幅度,则与初始产量偏离均衡数量的幅度有关。总之,,即使我们通过各种措施使农产品初始产量尽可能接近均衡数量,某些特殊情况的发生还是容易导致产量与均衡数量的偏离,即市场风险的产生。

(二)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对农产品供求变化的判断,从而造成市场风险。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蛛网效应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说较为突出,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另外,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市场的判断力也较弱,而目前我国发布农业信息的网站也存在数量少、信息时效差、更新慢、缺少信息的深入分析等问题。致使农产品市场主要参与主体无法及时掌握最新及有效信息,更无法根据信息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并依此安排生产与销售。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其盲目生产,出现旺销—扩种—卖难的现象,从而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决定农民缺少农产品的定价权,容易陷入“蛛网困境”。

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形式,组织化程度低,致使农产品市场结构呈“双喇叭”型,即两头是数量众多的农户与消费者,中间是少数农产品经销商。这样就使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农户只能是接受者。

另外,加上我国农民平均知识水平不高,在进行下一期生产投资决策时,不是依据对市场前景的预测与分析,而是依据本期收益状况以及周围其他农户的决策,因此容易出现“羊群效应”,也就是跟风现象。在蛛网模型上便表现为下期产量大幅度的波动,从而严重偏离均衡产量,造成下期价格也大幅波动。

(四)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专业化趋势及成本的提高,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

目前,我们看到农产品的流通基本上进入自由贸易阶段而不再是以前的统购统销模式,在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行业,如地头经纪人、专业收购商、专业运输户、专业批发商等等,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流通环节的专业化减少了农户自销产品的时间与成本,也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周期,但是其弊端也同样显著,如流通链条长、交易环节多、物流成本高等。

在农产品的价格中流通成本可以占到2/31/2之多,同时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不断向专业化趋势发展,这样就会使流通环节中存的风险因素容易传导至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从而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三、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

通过运用“蛛网理论”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始产量与均衡产量的偏离是防范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关键。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致使无法对均衡产量进行准确判断,所以,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建立农产品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减少蛛网的无规则波动。

从政府角度看,需要建立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等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与采集,运用恰当的技术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与预测,及时准确地对市场运行接近风险状态的临界点提供警示,实施预防和控制,为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稳定,有效预防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封闭型蛛网波动增加,减少因自然条件风险和其他风险带来的无规则波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得到保障。

(二)推广订单农业,尽量缩小实际产量与均衡产量的偏差。

农产品市场风险难以防控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一旦开始生产,中途无法改变,没有办法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产量,从而造成“蛛网式波动”。而订单农业恰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如河南虞城县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了农企双赢。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河南双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有两万亩的农业种植基地,签约农户2000多户。企业提前与农民下种植订单,签订合同保证以“保护价”收购,收购价只随市场上浮不下浮,让农民种植零风险,以此打造企业的原料基地,现在,该公司的种植基地涵盖规模种植、分类种植、探索高效农业等方面,涉及土地面积2万多亩,惠及公司方圆约50公里内的数个乡镇一二十万农户。

(三)构建农产品期权市场,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农产品期权则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转移与风险再分配功能,已被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如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农产品期权的试点项目。诸多经验表明,期权交易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可以提高农民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同时政府也大大减少了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的储备成本。

相对于期货来说,期权交易是农民相对理想的选择。农民可以购买看跌期权来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并且作为买方,只需缴纳少量的权利金就能保留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益处。同时,通过参与期权市场交易,可以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学会更多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与方法,对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大有好处。同时,也要为农民进入期货期权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开展期货期权市场知识培训和信息服务等,使其有条件、有能力利用期权市场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

(四)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根据蛛网理论,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农户只能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安排下一期的生产,从而可能造成实际产量与均衡量产量的严重偏离。因此在这个方面,政府部门应强化对农民、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大部分省、市也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窄、信息更新慢等等。因此,应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使农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农业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实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对接,降低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前面提到今年河南中牟的芹菜滞销,不到一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很多都直接烂在了地里。而仅35公里外的郑州市区的菜市场里,芹菜却卖到一块钱一斤。从产地,到零售市场,芹菜的价格涨了将近20倍。丰收的芹菜没有给菜农换来收益,也没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个中原因正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所致。

因此,只有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加快培育农产品综合加工配送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压缩农产品流通环节直接与超市对接,采取从产地收购到市场零售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强化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等级及包装标识标准化等,防止因流通环节不合理造成价格上涨而发生市场风险。

(六)培育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差异化产品,注重品牌塑造。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农产品品种单一,加工程度不高,缺乏品牌意识,极容易形成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各地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通过培育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差异化产品,实现农产品的上市时间差异化、品种差异化、品质差异化、包装差异化等等,使产品更加丰富,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川.构建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

[2]刘柯. 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规避的途径分析———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J].河南农业,2013(10).

[3]夏红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农产品市场——基于柠檬模型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10).



本文编号:15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5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