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浅析我国应急物流现状与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5 08:47

孙毅    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六队

摘要:本文从物流系统管理方面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合理设计应急物流系统结构与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同时指出我国应急物流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系统;配送

一、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环节发展不够完善。本文从物流运作各功能环节入手,分析我国发展现状。

(一)组织环节 应急物流预案体系不够完善。各级政府、部门都有应急预案,但互不衔接,职能交叉、应急空白区较多,未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分散管理现状导致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物资供需信息传递不畅、物资调度困难、应急保障成本高。

(二)采购环节  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应急采购一般无法按正常采购程序实施,加之应急采购的临时性和采购物资种类的不确定性,在采购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

(三)仓储环节  物资储备量少,设备落后。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

(四)运输环节  运输组织衔接不畅。地方政府只了解本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与外部运输方式间缺乏应急演习,应急运输专业队伍数量较少,应急物资供应单位和运输部门平时联系较少,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往往因为衔接不畅延误时机。

(五)配送环节  物资供需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主要表现为多方管理、信息报送延迟或内容重复等问题。例如,我国应急物资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应急捐赠,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配送供需矛盾。往往在应急响应初

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

(六)信息传递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缺少必要的信息传递证据,容易导致信息传递错误。另外,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二、我国应急物流发展前景分析

应急物流系统流程主要包括采购、运输、配送、回收等环节,各环节对保证应急物资及时准确传送、提高应急保障效果、降低物流成本起到关键作用。

(一)采购环节 应急物流采购量一般较大,时间要求很高,供应商往往不单一,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要求采购的时间短,程序紧凑简单,同时由于采购物资的重要性,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的要求更高。所以,应制定严格明细标准,提高要求,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开辟多种渠道,保证物资质量。

(二)运输环节 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例如,洪涝灾害所需船只需要抗波能力和续航能力较强。运输车队平时各自营运,应急时期迅速组合形成综合运输联合体。为弥补车队在应急保障中的各项经济损失,设立应急物流运输专项补偿资金给予一定补偿。加强应急演练,充分挖掘运输潜力,注重物资供应与运输之间的衔接。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 “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

(三)仓储环节首先应合理增加仓储基地,结合外界自然环境对其布局进行合理化设置。如我国南方雨水较多,应多储备编织袋;粮食储备应考虑新粮和旧粮的合理储备问题;同时,应急储备可采取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合同储备是指民政部门提前与提供主要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采购合同,一旦发生需要,签订企业迅速提供价廉优质的物资。这样就避免了因一时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的危害

(四)配送环节  应急配送中心宜设置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且空间具有可扩展性,为使应急物流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的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首先要发展物流基础设施,这是保障应急物流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再次,在应急物流配送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用户需求的特点,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

(五)发放环节 救助中心与救助点是应急物资发放地点,也是基层应急物流节点。救助中心的物资发放按照 “先急后缓,突出重点” 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食油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对于数量较少的贵重物资、家电类物资主要发放给灾区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和学校等。救助点位于群众集聚地,应设置在有大型空地的广场、学校或体育场,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

(六)回收环节  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需要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Editorial.Challenge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743

[2]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 邹铭,李保俊,王静爱.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8

[4] 李阳,李聚轩,腾立新.大规模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2005,(7



本文编号:16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6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