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20: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融资明显滞后于股票融资;而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的发展又严重滞后于国债和金融债。以致于企业债券市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跛腿”。其突出表现在于企业债券一级发行市场规模小、品种少、定价不合理;二级流通市场交易量小、换手率低、流动性不足。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这一现状,不仅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外源融资以债券融资为主的发展趋势相悖,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这无论是对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改善,还是对宏观金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发挥都极为不利。鉴此,本课题从制度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并展开论述。我们认为由于政策管制所带来的制度约束是导致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根源,而市场发育缓慢是制约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重要和核心因素。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需要分步进行,其政策措施的研究从近期(2005年以前)和中长期(2005—2015年)两个阶段进行,近期主要在政策法规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中长期侧重在企业改革和市场培育及其风险防范与控制等方面...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问题的展示
1.3 研究结构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
第2章 企业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
2.1 MM定理
2.2 信用商品化理论
2.3 风险——收益与资产定价理论
第3章 国外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现状简介
3.1.1 美国公司债市场
3.1.2 日本公司债市场
3.1.3 亚洲公司债市场
3.2 经验与启示
3.2.1 发达国家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的实践经验
3.2.2 亚洲国家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主要启示
第4章 企业债券融资的实证分析
4.1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分析
4.1.1 总体融资规模过小,而且债券发行波动性较大
4.1.2 融资规模小于股票,且与股票融资相关性不强
4.1.3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占比过小
4.1.4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对利率指标变动的敏感度不足
4.2 融资主体单一
4.3 融资定价不合理
4.3.1 利率水平失真
4.3.2 利率形式单一
4.4 流动性不足
第5章 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影响分析
5.1 对企业的影响
5.1.1 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5.1.2 不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提高
5.1.3 不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
5.2 对银行的影响
5.2.1 银行资产的高风险与低流动性矛盾
5.2.2 银行资本金匮乏与资本来源不足矛盾
5.3 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5.3.1 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融资功能受阻
5.3.2 资产定价机制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低下
5.3.3 金融商品创新缺乏基础产品的支持
第6章 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6.1 政策管制的制度约束
6.1.1 发行模式的制约
6.1.2 发行规模的限制
6.1.3 发债主体的限制
6.1.4 发行利率的限制
6.1.5 投资主体的限制
6.2 企业自身因素制约
6.2.1 上市公司发债的动力不足
6.2.2 非上市公司信用能力不足
6.2.3 社会横向信用体系不健全
6.3 市场配套建设滞后
6.3.1 缺乏市场定价基准利率
6.3.2 交易、清算体系不健全
6.3.3 偿债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近期的政策措施
1 统一发行监管机构
2 放宽主体准入限制
3 放宽发债内容限制
4 完善中介机构职能
7.2.2 中长期政策措施
1 加快债券产品创新进程
2 培育成熟的投资者队伍
3 大力推动企业产权改革
4 积极构建市场基准利率
5 建立统—托管清算体系
6 大力推动场外市场建设
7 尽快推行做市商制度
8 加强债券风险制度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 汪辉. 经济研究. 2003(08)
[2]关于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J]. 李向东. 中国金融. 2003(05)
[3]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研究[J]. 郑鸣,陈捷琼. 国际金融研究. 2002(10)
[4]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J]. 王勇. 经济体制改革. 2002(04)
[5]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论与现实的反思[J]. 朱权荪,苏爱龙. 企业经济. 2002(07)
[6]市场化、法制化与债券市场的发展[J]. 王益,李晓磊. 管理现代化. 2002(03)
[7]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 王广谦. 金融研究. 2002(05)
[8]关于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几个问题[J]. 何德旭. 财政研究. 2002(05)
[9]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问题的体制性分析及对策[J]. 钱春海.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06)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 黄少安,张岗. 经济研究. 2001(11)
本文编号:3182049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问题的展示
1.3 研究结构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
第2章 企业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
2.1 MM定理
2.2 信用商品化理论
2.3 风险——收益与资产定价理论
第3章 国外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现状简介
3.1.1 美国公司债市场
3.1.2 日本公司债市场
3.1.3 亚洲公司债市场
3.2 经验与启示
3.2.1 发达国家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的实践经验
3.2.2 亚洲国家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主要启示
第4章 企业债券融资的实证分析
4.1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分析
4.1.1 总体融资规模过小,而且债券发行波动性较大
4.1.2 融资规模小于股票,且与股票融资相关性不强
4.1.3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占比过小
4.1.4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对利率指标变动的敏感度不足
4.2 融资主体单一
4.3 融资定价不合理
4.3.1 利率水平失真
4.3.2 利率形式单一
4.4 流动性不足
第5章 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影响分析
5.1 对企业的影响
5.1.1 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5.1.2 不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提高
5.1.3 不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
5.2 对银行的影响
5.2.1 银行资产的高风险与低流动性矛盾
5.2.2 银行资本金匮乏与资本来源不足矛盾
5.3 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5.3.1 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融资功能受阻
5.3.2 资产定价机制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低下
5.3.3 金融商品创新缺乏基础产品的支持
第6章 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6.1 政策管制的制度约束
6.1.1 发行模式的制约
6.1.2 发行规模的限制
6.1.3 发债主体的限制
6.1.4 发行利率的限制
6.1.5 投资主体的限制
6.2 企业自身因素制约
6.2.1 上市公司发债的动力不足
6.2.2 非上市公司信用能力不足
6.2.3 社会横向信用体系不健全
6.3 市场配套建设滞后
6.3.1 缺乏市场定价基准利率
6.3.2 交易、清算体系不健全
6.3.3 偿债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近期的政策措施
1 统一发行监管机构
2 放宽主体准入限制
3 放宽发债内容限制
4 完善中介机构职能
7.2.2 中长期政策措施
1 加快债券产品创新进程
2 培育成熟的投资者队伍
3 大力推动企业产权改革
4 积极构建市场基准利率
5 建立统—托管清算体系
6 大力推动场外市场建设
7 尽快推行做市商制度
8 加强债券风险制度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 汪辉. 经济研究. 2003(08)
[2]关于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J]. 李向东. 中国金融. 2003(05)
[3]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研究[J]. 郑鸣,陈捷琼. 国际金融研究. 2002(10)
[4]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J]. 王勇. 经济体制改革. 2002(04)
[5]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论与现实的反思[J]. 朱权荪,苏爱龙. 企业经济. 2002(07)
[6]市场化、法制化与债券市场的发展[J]. 王益,李晓磊. 管理现代化. 2002(03)
[7]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 王广谦. 金融研究. 2002(05)
[8]关于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几个问题[J]. 何德旭. 财政研究. 2002(05)
[9]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问题的体制性分析及对策[J]. 钱春海.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06)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 黄少安,张岗. 经济研究. 2001(11)
本文编号:3182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18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