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游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23 12:11
"资本游离"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时提出的概念,主要研究在流通期间由追加资本而造成周转周期交错的现象。马克思在研究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时,观察到了周转周期会出现重叠和交错的现象,进而展开对"资本游离"的研究。通过对马克思"资本游离"理论进行阐释,针对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游离"的不同情形,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推广,总结了"资本游离"的各种情形、条件、原因及其给我们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资本游离”概念的提出和产生的前提
二、“资本游离”的三种情形
(一) 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
(二) 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
(三) 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
(四) 小结
三、“资本游离”理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周转[J]. 胡钧,王生升. 改革与战略. 2013(02)
[2]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J]. 乔万敏,冯继康.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本文编号:3453161
【文章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资本游离”概念的提出和产生的前提
二、“资本游离”的三种情形
(一) 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
(二) 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
(三) 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
(四) 小结
三、“资本游离”理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周转[J]. 胡钧,王生升. 改革与战略. 2013(02)
[2]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J]. 乔万敏,冯继康.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本文编号:3453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45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