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效率与治理结构选择 ——对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11:38
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公司目标应该归结为控制权的归属,效率是控制权带来的结果。公司目标是公司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函数,当公司内部参与者的博弈达到均衡时,公司目标就自然确定。在给定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私人股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控制权最大化,私人股份公司的效率准则是组织租金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 国有上市公司的目标是政府控制权最大化,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准则是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过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最大化是与控制成本相比较而言的,是在控制成本最小化或效用最大化约束下的控制权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安排,在所有这些契约中,公司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合约是其核心。公司治理结构由资产所有权结构、公司产权结构内生决定,由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外生决定,因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造要考虑与环境的相容,当环境外生给定时,构造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应从构造公司产权结构开始。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地实现公司目标的一套制度安排,也就是说谁拥有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权,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首先就要保证谁的利益。但是如果拥有治理结构选择权的人,在构造公司治理结构时,仅仅单方面满足自己的利益,就会对公司其他参与...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0. 导论
0.1 背景与问题
0.2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0.3 对若干概念的说明
0.4 内容安排
上篇 理论分析
1.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1.1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渊源
1.2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目标之争:效率抑或控制权
1.2.2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两条线索
1.2.3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之争
1.3 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思考
2. 竞争性市场环境下的公司目标及效率准则
2.1 决定公司目标的因素分析
2.1.1 个人的信念与理想
2.1.2 制度环境与意识形态环境
2.1.3 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
2.2 公司目标:股东控制权最大化
2.3 公司效率准则:组织租金最大化
3. 公司治理结构(1):本质及其决定
3.1 公司治理结构:一系列合约安排
3.1.1 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合约:有限责任及一股一票
3.1.2 股东与董事会的信托合约
3.1.3 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合约
3.1.4 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债务合约
3.1.5 经营者与工人的雇佣合约
3.2 公司产权结构内生决定治理结构的选择
3.2.1 公司产权:形成及其表现
3.2.2 公司产权:本质及其决定
3.2.3 公司产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
3.3 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外生决定治理结构的选择
3.3.1 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与治理结构选择
3.3.2 环境、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
4. 公司治理结构(2):目标与功能
4.1 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实现公司目标
4.2 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4.2.1 选择经营者:对付逆向选择
4.2.2 激励经营者:对付道德危险
4.3 对经营者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
4.3.1 内部人控制及其问题
4.3.2 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一般机理
4.3.3 内部约束机制
4.3.4 外部约束机制
下篇 应用分析
5.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与治理结构的现实考察
5.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概况
5.1.1 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5.1.2 国有上市公司股份的特殊性
5.1.3 国有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
5.2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证分析
5.2.1 股东大会
5.2.2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效率
5.2.3 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分析
5.2.4 国有上市公司监事会结构分析
5.2.5 兼并与收购分析
5.3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治理机制的缺陷
5.3.1 国有上市公司组织机构与环境的相容性差
5.3.2 经营者的人事任命制
5.3.3 股东大会功能错位
5.3.4 董事会结构与股权结构不匹配
5.3.5 董事会与监事会职责不清
5.3.6 董事长与总经理重叠严重
5.3.7 权利投资极其严重
5.4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缺陷
5.4.1 资本市场不完善
5.4.2 产品市场与经理市场不健全
6.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目标与效率
6.1 国有上市公司的理论目标:政府控制权最大化
6.2 政府控制控制权: 手段与方式
6.2.1 控制董事会
6.2.2 业务控制
6.2.3 法律控制
6.3 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准则及其实现途径
6.4 政府控制控制权的有效性分析
6.4.1 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能力分析
6.4.2 政府选择经营者的效率分析
6.4.3 政府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的效率分析
6.5 小结:对国有上市公司效率的进一步评价
7.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理论逻辑与思路
7.1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目标与功能
7.2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的逻辑框架:环境——结构——绩效
7.3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的逻辑起点:构造公司产权结构
7.4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思路
7.4.1 重塑经营者的选择机制
7.4.2 改造国有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
7.4.3 健全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7.4.4 完善资本市场:加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
8. 结论与讨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1 关于贝利和米恩思命题
8.1.2 关于公司目标
8.1.3 公司产权的形成、表现及其本质
8.1.4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本质、决定、目标与功能
8.1.5 关于内部人控制的原因
8.1.6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逻辑起点与思路
8.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竞争、政府对所有权的有限行为能力与国有企业职位产权制度的形成——兼与林毅夫等商榷[J]. 曹正汉,罗必良. 经济科学. 2000(03)
[2]企业家过程与国有企业的准企业家模型[J]. 李新春. 经济研究. 2000(06)
[3]产权安排与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J]. 张维迎. 经济研究. 2000(06)
[4]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 黄群慧. 经济研究. 2000(01)
[5]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 孙永祥,黄祖辉. 经济研究. 1999(12)
[6]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J]. 杨瑞龙,周业安. 经济研究. 1998(09)
[7]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 刘芍佳,李骥. 经济研究. 1998(08)
[8]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J]. 张维迎. 经济研究. 1998(07)
[9]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 林毅夫,李周. 经济研究. 1997(03)
[10]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 杨瑞龙,周业安. 经济研究. 1997(01)
本文编号:3464582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0. 导论
0.1 背景与问题
0.2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0.3 对若干概念的说明
0.4 内容安排
上篇 理论分析
1.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1.1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渊源
1.2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目标之争:效率抑或控制权
1.2.2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两条线索
1.2.3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之争
1.3 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思考
2. 竞争性市场环境下的公司目标及效率准则
2.1 决定公司目标的因素分析
2.1.1 个人的信念与理想
2.1.2 制度环境与意识形态环境
2.1.3 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
2.2 公司目标:股东控制权最大化
2.3 公司效率准则:组织租金最大化
3. 公司治理结构(1):本质及其决定
3.1 公司治理结构:一系列合约安排
3.1.1 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合约:有限责任及一股一票
3.1.2 股东与董事会的信托合约
3.1.3 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合约
3.1.4 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债务合约
3.1.5 经营者与工人的雇佣合约
3.2 公司产权结构内生决定治理结构的选择
3.2.1 公司产权:形成及其表现
3.2.2 公司产权:本质及其决定
3.2.3 公司产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
3.3 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外生决定治理结构的选择
3.3.1 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与治理结构选择
3.3.2 环境、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
4. 公司治理结构(2):目标与功能
4.1 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实现公司目标
4.2 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4.2.1 选择经营者:对付逆向选择
4.2.2 激励经营者:对付道德危险
4.3 对经营者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
4.3.1 内部人控制及其问题
4.3.2 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一般机理
4.3.3 内部约束机制
4.3.4 外部约束机制
下篇 应用分析
5.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与治理结构的现实考察
5.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概况
5.1.1 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5.1.2 国有上市公司股份的特殊性
5.1.3 国有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
5.2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证分析
5.2.1 股东大会
5.2.2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效率
5.2.3 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分析
5.2.4 国有上市公司监事会结构分析
5.2.5 兼并与收购分析
5.3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治理机制的缺陷
5.3.1 国有上市公司组织机构与环境的相容性差
5.3.2 经营者的人事任命制
5.3.3 股东大会功能错位
5.3.4 董事会结构与股权结构不匹配
5.3.5 董事会与监事会职责不清
5.3.6 董事长与总经理重叠严重
5.3.7 权利投资极其严重
5.4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缺陷
5.4.1 资本市场不完善
5.4.2 产品市场与经理市场不健全
6.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目标与效率
6.1 国有上市公司的理论目标:政府控制权最大化
6.2 政府控制控制权: 手段与方式
6.2.1 控制董事会
6.2.2 业务控制
6.2.3 法律控制
6.3 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准则及其实现途径
6.4 政府控制控制权的有效性分析
6.4.1 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能力分析
6.4.2 政府选择经营者的效率分析
6.4.3 政府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的效率分析
6.5 小结:对国有上市公司效率的进一步评价
7.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理论逻辑与思路
7.1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目标与功能
7.2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的逻辑框架:环境——结构——绩效
7.3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的逻辑起点:构造公司产权结构
7.4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思路
7.4.1 重塑经营者的选择机制
7.4.2 改造国有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
7.4.3 健全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7.4.4 完善资本市场:加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
8. 结论与讨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1 关于贝利和米恩思命题
8.1.2 关于公司目标
8.1.3 公司产权的形成、表现及其本质
8.1.4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本质、决定、目标与功能
8.1.5 关于内部人控制的原因
8.1.6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的逻辑起点与思路
8.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竞争、政府对所有权的有限行为能力与国有企业职位产权制度的形成——兼与林毅夫等商榷[J]. 曹正汉,罗必良. 经济科学. 2000(03)
[2]企业家过程与国有企业的准企业家模型[J]. 李新春. 经济研究. 2000(06)
[3]产权安排与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J]. 张维迎. 经济研究. 2000(06)
[4]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 黄群慧. 经济研究. 2000(01)
[5]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 孙永祥,黄祖辉. 经济研究. 1999(12)
[6]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J]. 杨瑞龙,周业安. 经济研究. 1998(09)
[7]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 刘芍佳,李骥. 经济研究. 1998(08)
[8]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J]. 张维迎. 经济研究. 1998(07)
[9]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 林毅夫,李周. 经济研究. 1997(03)
[10]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 杨瑞龙,周业安. 经济研究. 1997(01)
本文编号:3464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46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