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金融制度变迁与近代西北地区银行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08:5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近代金融业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在金融业的现代化进程中,西北地区金融业一直发展缓慢,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影响金融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制度因素。本文认为,制度构成的不完善与制度变迁中的“锁定”机制是制约西北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论上,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入手,分析了制度的构成、变迁动因以及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锁定”机制的成因与作用方式。同时,本文将西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每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制度构成,从宏观制度构成对金融制度的要求与约束、以及微观上经济主体利益内在化对金融制度的需求两个方面,分析每一时期金融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对“锁定”机制的形成与作用做出验证。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提出了打破“锁定”机制的方式,以期对西北地区现代金融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一) 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二) 制度与制度变迁
    (三) 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业近代化
二、中国传统货币制度与旧式金融机构在封建经济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一) 中国传统的货币制度
    (二) 旧式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三) 旧式金融机构在传统封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
    (二) 以上海为据点的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及其活动
    (三) 中国近代本国银行业产生的背景及其初步发展
    (四) 西北地区近代金融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西北地区近代金融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的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与特点
    (二) 西北官营地方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三) 国家银行分支机构的触角伸向西北地区
    (四) 私营商业银行在西北地区的早期活动
五、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近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国民政府金融制度变迁
    (二) 国家金融垄断势力向西北地区的渗透和影响的加强
    (三) 西北各省省银行体系的完善和扩大
    (四) 县银行的设立和推广
    (五) 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建立及其发放农贷的活动
六、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成立
    (三) 陕甘宁边区银行的业务活动及其对边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七、结论
    (一) 西北地区银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财政需求相关联
    (二) 银行业发展的落后性与西北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互为表里
    (三)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西北银行业的发展
    (四) 新民主主义银行制度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制度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J]. 朱荫贵.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01)
[2]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J]. 薛念文.  民国档案. 2003(01)
[3]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J]. 朱荫贵.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6)
[4]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J]. 黄达.  当代经济科学. 2001(04)
[5]金融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 黄磊.  当代财经. 2001(06)
[6]北洋政府时期的私营银行[J]. 刘永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0(06)
[7]“经济人”的制度化基础[J]. 杨育民.  中州学刊. 2000(03)
[8]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稳定[J]. 刘锡良,罗得志.  财贸经济. 2000(03)
[9]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J]. 杜恂诚.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2)
[10]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业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考察[J]. 杜恂诚.  上海经济研究. 1999(05)

硕士论文
[1]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农业问题研究[D]. 马建昌.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6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616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