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支付功能供求均衡与中国近代金融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3 01:37
  金融支付功能供求的不断变动是中国近代金融演进的主要动力。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史,可以将近代中国金融的演进分为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内,金融支付体系的主体都会发生新的变化。1823年,山西票号的成立标志着全国统一的支付体系的建立,但是随着1840-1870年间对外贸易的扩大、国内贸易网的复杂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支付需求增加,当时较低的支付供给成本、宽松的制度环境等也促使支付供给增加,支付供求实现了新的均衡,形成新的稳态,促进了支付体系的发展。此时的支付工具不仅有银钱票、本洋、汇票,还有当票、庄票;提供金融支付功能的机构从钱庄、银号、票号,扩展到了当铺、账局、钱庄、银号和票号。在1871-1900年的30年间,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内地贸易与对外贸易形成一体,并逐渐受到对外贸易的控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制品的消费地。对外贸易的增长使得外国银行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外汇市场,满足国内外外汇兑换需求;通商口岸的设立和内地贸易中心的形成客观上使得贸易距离增加,加大了匹配交易的难度,从而增加了支付需求,为满足新增的支付需求,账局、钱庄开始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票号也快速的提供支付服务,但是原有的支付体... 

【文章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 研究范围的确定
        1.2.1 研究范围的确定标准
        1.2.2 研究范围的确定
    1.3 研究方法
2 支付功能理论模型
    2.1 空间分离模型
        2.1.1 空间分离模型图示
        2.1.2 空间分离模型的一般均衡条件
    2.2 引入银行后,空间分离模型的均衡
        2.2.1 加入银行变量后均衡条件
        2.2.2 银行在支付过程中的重要性
    2.3 影响支付功能供给与需求的因素总结
3 支付供求均衡与近代金融演进
    3.1 支付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发展(1800-1870)
        3.1.1 票号成立前夕的支付功能需求
        3.1.2 异地支付功能的供给成本与支付体系的形成
        3.1.3 支付供求不均衡和全国支付体系的发展
    3.2 支付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871-1900)
        3.2.1 经济开放程度提高
        3.2.2 政府加入支付需求主体
        3.2.3 票号发展,新式银行介入支付体系
    3.3 支付体系的裂变(1901-1927)
        3.3.1 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
        3.3.2 通商口岸剧增,北方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增强
        3.3.3 支付供求矛盾导致支付体系裂变
4 环境变化与近代金融演进
    4.1 政府行为改变了支付功能供求均衡状态
        4.1.1 政府支付需求扩展了票号营业范围
        4.1.2 政府支付供给增加,造成供求失衡
        4.1.3 政府行为在形成金融新格局中的作用
    4.2 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金融支付体系演进
        4.2.1 经济区域的两次转变和货币制度的变化
        4.2.2 政治环境与金融功能均衡
        4.2.3 经济环境对金融格局的影响
    4.3 金融危机对近代金融格局的冲击
        4.3.1 1866-1867 年上海金融危机
        4.3.2 1871-1900 年的金融风潮
        4.3.3 1910 年橡皮股票风潮
        4.3.4 金融危机对金融格局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 白钦先,谭庆华.  金融研究. 2006(07)



本文编号:3640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640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