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

发布时间:2018-04-10 00:25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 切入点:精英品格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论文在文化哲学理论框架内,借鉴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有关理论,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第一,对品格进行了文化哲学的阐述,从品格与人性的多为角度探索品格的文化价值。第二,将精英的文化品格置于文化的视角当中,通过文化哲学、道德、心理以及法律等多维度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论述,并最终延伸到现实维度。第三,通过审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遭遇,得出当代文化产业精英品格所存在的问题。第四,从主体精神层面、文化环境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以及文化精英自我修养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缺失的原因所在。第五,通过文化建构、自我养成和社会监督三大方面探索文化产业精英品格养成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文化产业精英品格养成的整体进程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智慧。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展开如下: 第一章品格的文化哲学释义。从学理的维度阐释了品格的基本问题。首先,对品格的内涵给予界定,并着重阐明品格的八个层面,以此进入品格文化属性的研究。其次,从人性与品格的维度阐述品格生成的人性根据、品格的人文表征以及品格的社会化。最后,以品格的文化境界、文化认同、文化导向为角度阐述品格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文化审视。首先,本章在对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进行了解读之后,通过文化产业精英品格审视的理论维度,即从文化哲学维度对文化主体生成、客体创造、文化观念培养三个反面加以分析;从道德维度对精英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对文化精英品格的心理维度和法律维度都进行了相应的论述。最后,以精英主体的社会行动和行为后果进行了现实维度的解读。 第三章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现状分析。首先,本章确立了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观测点:文化创意的价值审视、文化产品的艺术审视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后果。其次,论述了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失衡的文化结构、低俗文化的泛滥以及文化建构的渴望。最后,提出了对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时代审视:失去自我的精英、浮躁的文化心态以及文化交往的庸俗化。 第四章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缺失的原因。首先,从精神家园失落的角度提出了物化的功利追求、意义缺失的精神生活和扭曲的价值理性。其次,探讨了文化环境中的负面诱因:文化冲突的升级、文化思潮的误导、泛娱乐化的冲击。再次,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问题:内容的空泛、主体的盲目以及方法的无效。 第五章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教化。首先,探讨了从文化价值观的三点内容,,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以及真善美的价值理性,并探索出实现文化价值观的三个具体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文化创意、生产与传播的价值引导,以及文化产业管理过程的道德调控。其次,通过四个部分论述精英文化品格的自我养成:世界观的自我改造、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认识以及道德品格的自我塑造。最后通过社会促进文化产业精英责任感:社会价值标准的确定、文化产业精英的政策引导、精英行为的社会监督。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osophy , culture , communication ,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 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 culture ,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 which are as follows :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character ' s cultural philosophy . Firstly , i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 ,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eight aspects of character ' s character , thus entering the study of character of character culture . Secondly , from the dimen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character ,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character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haracter . Finally ,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aracter is expounded with the cultural realm ,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character .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elite character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 First ,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subject generation , object creation and culture concept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ft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ite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elite .
The moral cognition ,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r of the elite subject are analyzed from the moral dimension ;
At the same time ,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and the legal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 elite character are discussed correspondingly . Finally ,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of the social action and the behavior consequence of the elite main body is interpreted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lite character of cultural industry . First , this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observation point of the elite character of cultural industry : the valu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 the artistic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 and the social consequenc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Secondly , it discusses the awkward situation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 the unbalanced cultural structure , the spread of vulgar culture and the desir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elite character of cultural industry . First ,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loss of spiritual home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utilitarian pursuit , the loss of meaning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distortion . Secondly , it discusses the negative causes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conflict , the misleading of cultural thoughts and the impact of pan - entertainment . Thirdly , we study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he emptiness of the content , the blindnes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nvalid method .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f the elite character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 First ,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values , namely , the socialist ideal belief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cess are discussed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莲玉;;试论黑龙江省朝鲜族的大众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3期

2 熊黎明;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文本细读[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3 张文红;别有新识天地宽[J];前线;2003年07期

4 李广琼;信息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形态[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6 刘水平;大众文化合法性的取得及其理论资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刘庆,冯兰;“共济神话”的解读: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述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郝春燕;;文学的危机与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J];山东文学;2005年11期

9 杨燕;;精英低头 大众狂欢[J];时代人物;2007年11期

10 郑也夫;;当我们遭遇温饱——贵族文化与大众文化[J];领导文萃;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俐;话说大众文化[N];西藏日报;2002年

2 许锋;大众文化的迷失[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谭丽娟;用电视解读大众文化[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段建军;用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大众文化 雅俗共赏[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卢蓉;大众文化之世俗剧[N];文艺报;2003年

7 邹广文;大众文化与当代[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与大众文化一起喝下午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封秋昌;作家要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N];文艺报;2010年

10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双丽;美是道德善的象征[D];复旦大学;2009年

8 资利萍;感性的呼唤[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若岚;“华服之秀”:以服装为隐喻的大众文化诗学[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2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72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