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体制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文化市场 + 市场管理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政府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为主体进行研究。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市场的格局。以便捷的信息工具为平台,网络文化市场迅速崛起,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但网络文化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中出现的很多弊端也纷纷露头。面对这个新兴的市场,政府该如何进行监管,目前仍难觅寻较为深入的研究。 为达文旨,本文对网络文化市场的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其属性、特征,,构建讨论的环境。经过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文化市场既有传统文化市场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政府应根据其特殊性调整监督机制。经过梳理与评论当前政府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提出可行性与概念性相关建议,促进我国网络文化市场和谐、高效、稳定、健康发展。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overnment to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regulatory mechanism as the main body of researc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pattern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On the platform of convenient information tools,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rises rapidly, enriches people's network life and brings people unprecedented cultural experience. But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develops vigor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 many malpractices that appear in the market also appear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face of this emerging market, how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gulate,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find more in-depth stud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cope of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analyzes its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s the environment for discussion. After analy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commonnes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ark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its particularity. After comb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current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the autho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our government to the network culture mark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and conceptu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efficient,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etwork culture marke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0;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映雪;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的影响及学校德育的新作为[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5期
2 王明义;;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刍议[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3 宋元林;;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J];天津政协公报;2009年04期
4 梁彩花;浅谈网络文化时代的德育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5 姚海峰;网络文化与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02期
6 谢伟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青年探索;2001年04期
7 夏威;;青年学生网络文化“热”引起的思考[J];青年思想家;2002年02期
8 郭ng;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9 刘晨;网络文化对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10 武俊梅;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金玲;谢绍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网络文化产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王莉;;军营网络文化的研究与实践[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4 于积亮;;网络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5 李扬;;培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永;;网络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7 绽少芳;;在新形势下的青海网络文化建设与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8 徐伟群;;如何规范和促进江苏网络文化服务业发展?[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9 张鑫;;论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和谐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10 王守光;;整合网络文化资源 助推文化强省建设[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苗妍 记者 张红艳;我市加大网络文化市场整治力度[N];菏泽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陈续;安徽宁国网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3 甘雯;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N];吉林日报;2002年
4 宋元林;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9年
5 陶文;“绿坝”作用值得肯定 不良网络文化还应治本[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吴克明;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N];组织人事报;2009年
7 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文明办网 文明用网[N];杭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次旦卓嘎;我区整治网络文化市场专项行动成效显著[N];西藏日报;2010年
9 首席记者 钟蕾;“红色网络文化工程”启动[N];鞍山日报;2010年
10 ;推进网络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N];新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井;我国网民对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的态度适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8 齐先朴;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墨;网络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闫勇;网络文化的勃兴与嬗变[D];郑州大学;2002年
4 郝一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盛斌;基于网络文化视角的SNS网站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叶嘉颖;社交网络文化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杰文;网络文化对军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秦媛;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32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03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