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先秦收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4 20:45
【摘要】: 收藏的历史悠远深厚,收藏本源于人的需求,以防备天灾人祸,维持日常生活。收藏作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了收藏观念的萌芽。这个时期的收藏行为等同于蓄藏和保存。随着社会生长力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化的日益累积,蓄藏发展到了收藏。收藏的对象不仅包含藏者的兴趣爱好,而且还体现藏者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同时收藏品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是一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成果的集中体现。 收藏从萌芽到成熟,历经原始社会、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代,贯穿整个先秦社会的发展阶段。每一个时代收藏的指导思想和藏品的性质各不相同。先秦藏品独有的神灵崇拜与阶级印记,与后世,特别是我国当代的收藏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始人精神信仰的发达是收藏出现的重要推动力,审美意识的萌芽是原始人的收藏物由生活资料向精神产品(艺术品)转化的主要因素。当人类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地和葬区的固定,使收藏品有了固定的放置场所,现代意义上的收藏才有了可能。玉器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神灵崇拜仪式里,有着“通天礼地”功能,使其在这一时期当仁不让地成为唯一重要的藏品。三代的收藏则深受“礼”的束缚,同时,“礼”的要求也使青铜器收藏在先秦独占辉煌,促进了青铜工艺的发展。战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收藏品呈现多样化、精细化发展态势,收藏发展到成熟阶段,财富观念、兴趣、实用性、求知欲成为收藏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职业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大大丰富,为收藏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先秦收藏已形成一定的系统化,收藏机构的设置已趋完备。庙堂和府库是先秦人们收藏贵重财物、心爱宝贝的主要场所;墓穴是我国废除土葬之前几千年来人们在生命终结时采取的终极措施;以维护其收藏爱好的收藏处所;窖穴则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战乱、家族变故等环境下采取的应急性收藏方式;庭实是先秦国家进行的一种藏品陈列方式,它开创了我国展示的先河。以上数种收藏方式在收藏客体上存在差异,同时它们又在藏品的流通上产生关联,如何调度也有相关机构和官员负责。 始于先秦的收藏开创了我国收藏的先河,其时的收藏方式、藏品的种类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和认知,很多收藏习惯和收藏意识都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收藏保存的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形态,丰富了中国的文明内涵,也是我国之为文明古国的有力物证。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8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2 李梦奎;上古崇玉习俗的文化阐释──先秦玉文化研究之一[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3 李梦奎;略论周代社会的用玉制度和崇玉习俗[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白寿彝;颂、鉴、博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4期

5 彭林;良渚文化玉器的两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6 林正贤;杭州市石塘村发现战国窖藏[J];东南文化;1993年03期

7 唐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1期

8 罗运环;郭店楚简的年代、用途及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方秀珍;曾侯乙墓乐悬与周代礼制[J];江汉考古;1991年03期

10 孙晓春;商周时期不是神权时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本文编号:2728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728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