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经济学的新增长理论、地理学的新产业区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空间生产、后现代城市主义等理论为指导的相关学科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规模收益递增、弹性专精分工、社会网络、路径依赖、知识外溢、资本积累、解码编码、消费社会等多方面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机制与深刻广泛的影响。 北京市自“十一五”以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迄今已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北京的支柱性和引领性产业,并对城市空间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和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组织演化和空间演化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认为产业集群将决定空间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外部条件(城市利便性、相关产业基础)和内部条件(尤其是创新网络)的共同作用,形成后会进一步通过弹性专精的分工方式形成发展的路径依赖,并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展,最终进而增强、分化或创造性毁灭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增强集聚、蛙跳发展或分散化集中等多种空间集聚形式,空间集聚的不断自我增强最终将形成创意城市。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系统梳理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包括政策条件),及其在此影响下的产业发展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和相关支撑产业体系,并拥有创意阶层、科教水平、研发投入等众多内生优势条件,突出呈现出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发展、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众多中小企业初步形成生产者网络的发展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资源依托、圈层分布、北高南低、西密东疏的特征,其中文化艺术业主要分布于内城,设计服务业、广告会展、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电影业分布于三环—四环沿线,软件、网络和计算机产业主要在四环以外,相关辅助性产业(如印刷、文化用品制造等)则位于远郊区县,西侧偏重于高技术类文化创意产业,东侧偏重于艺术传媒类文化创意产业。 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关系研究了2002、2005、2007和2010四年北京市文创意产业三主导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并基于产业相关性系数矩阵,通过因子分析法识别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明确了四年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三主导产业在北京市产业网络中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向专业化发展态势明显,产业自我关联,自我增长的趋势增强,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含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主要和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综合技术服务业(含设计服务业)主要和研究与试验发展、建筑业和相关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含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艺术业等)与主要的服务业部门形成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三主导产业集群间主要通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进行联系。 在产业网络演化的驱动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也表现出自我集聚增强的特征,以在原地增加密度和小幅周边拓展为主,基于就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小幅上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空间相关性增强,并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空间分布开始分异;三产业均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空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北京市的总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就业空间相关性有所下降,从空间上也印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随后本文选取了13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16区县为分析对象,运用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地区的案例研究,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区位选择和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发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可表示知识创造、交流和外溢,以及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对于文化设施的支持水平)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正向指标,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包括除文化创意产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案例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偶然性、核心人物(和产业)的社会网络(生产性网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政府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政策对于产业的空间集中和发展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文章最后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回归,认为北京案例符合产业与空间相互影响演化的理论模型,并简要建议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政策的调整方向和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北京和国内其他城市打造创意城市、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园区提供空间发展和管治的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志成;陈继祥;姜晖;;基于特征分析的城市创意经济发展支点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3 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4 吴缚龙;;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J];城市规划;2006年08期
5 钱紫华;闫小培;王爱民;;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6 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7 赵继敏;;社会文化空间与北京艺术区区位的变迁[J];城市问题;2010年05期
8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9 任雪飞;创造阶级的崛起与城市发展的便利性——评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造阶级的兴起》[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10 诸大建;黄晓芬;;创意城市与大学在城市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鹭新;胡天新;杜澍;吴思群;;艺术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北京的艺术家集聚现象为主要研究案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对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宏宇;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D];同济大学;2007年
6 李川;我国创意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花毅;文化产业聚集中的产业链关联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谡萍;基于社会资本的创意产业集群治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范霞;上海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耿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毛丽青;创意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万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动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伍志鹏;基于涌现性的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王丽君;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侯艳红;文化产业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10 杨海梅;城市创意产业及其集群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31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73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