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末,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传统金融行业接受着来自世界各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挑战。经历了网络革命的洗礼,中国的金融市场开始全面走向电子化、网络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各种延伸交易工具也逐渐发展壮大,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对传统的金融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在国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互联网金融有哪些运营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对中国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有哪些冲击和影响,互联网金融具有哪些竞争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短暂历史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理论文献。以美国及欧洲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作为参考,来研究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以及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优势模型“钻石模型”对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Cartwright、Dunning、Rugman和Cruz根据各国国情对“钻石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变形。我国的金碚、芮明杰、李鑫等也对“钻石模型”进行了细化研究。 其次介绍了国内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详细介绍了P2P网贷模式、众筹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各种金融模式。 再次,在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市场结构及企业战略、机遇、政府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比传统金融服务的优势。并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例,详细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 最后,本文利用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竞争优势 钻石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9;F83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导言9-13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10-11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1-12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2-13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13-21
- 2.1 产业竞争优势相关理论及文献13-17
- 2.2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17-19
-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19-21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21-26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21-22
-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22-26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分析26-37
- 4.1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优势分析26-32
- 4.2 案例分析:以“余额宝”为例的竞争优势分析32-37
- 第5章 结论政策与建议37-40
- 5.1 基本结论37
- 5.2 政策建议37-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3-4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旭;;关于电子化对金融的影响的探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8期
2 ;我国金融电子化市场前景广阔[J];首都财贸;1994年02期
3 胡杨;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刍议[J];中国金融电脑;1994年04期
4 徐明富;;谈金融电子化与银行电子信息服务新领域[J];江苏科技信息;1997年06期
5 陈天华;;欢迎访问网络版《金融电子化》杂志[J];金融电子化;1998年06期
6 黄俊民,顾浩,李政;金融电子化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上海金融;2000年01期
7 陈天晴;中国金融电子化概览[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0年03期
8 华天;金融“放电”[J];中国电子商务;2000年11期
9 李华民,刘芬华;广东金融电子化及其影响[J];华南金融研究;2000年06期
10 黄俊民,董建寅;金融电子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彤;张平;;金融电子化与高强度密码体制[A];第14届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健;;现代金融发展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孙文平;;邓小平金融思想及其现实启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勇;金融电子化安全析[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年
2 黄守成;金融电子化与金融法制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国防科技大学 董波;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方略初探[N];网络世界;2001年
4 郑良芳;提升银行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创建金融自主品牌[N];金融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谌力;联想打造“金融创新”模式[N];网络世界;2002年
6 ;前进中的中国金融电子化[N];中国邮政报;2000年
7 王济洲;为金融腾飞插上科技翅膀[N];金融时报;2001年
8 田晖;金融创新就在你身边[N];金融时报;2003年
9 胡珊;金融助“网”一臂之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刘亚民;面对金融电子化商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超;“港粤”金融一体化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文才;金融稳定结构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明柱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童藤;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殷兴山;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姜海川;金融结构演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田应奎;现代金融的有效监管[D];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8 刘加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于东升;金融发展中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D];西北大学;2004年
10 张启阳;论金融稳定与中央银行职能[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冰;中国银行业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贺朝晖;金融电子化风险及其监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3 魏晃;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6 刘春香;金融创新过程及其经济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7 肖小波;高技术环境中金融创新问题探析[D];湖南大学;2002年
8 林蓉晖;金融创新对银行稳定的若干效应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刘莉芬;武汉城市圈金融排除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华;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效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40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