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中小企业贷款难及其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1 17:08

刘春   王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项目资助(项目代码:PXM 2011 014224 112594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中小企业 贷款难 信用评级体系 集群融资

日进行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息,在信贷收紧的大背景下,对原本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刻不容缓。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得资金,主要包括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留存收益。虽然相比较外源融资而言,内源融资可以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控制权的流失,但内源融资会受到企业的自身规模、积累等方面的约束,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1]认为,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张杰(2000)[2]也指出,内源融资只适用于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当企业进入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阶段后就需要外源机制的接应。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就外源融资中的债券融资而言,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品种单调、发行门槛高,我国的中小企业受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现行的债券发行标准。由于以上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中比较依赖银行贷款。

下表对几种融资方式进行概括和比较:

融资方式

资金来源

融资期限

融资成本

融资风险

内源融资

内部积累

无期限

最低

具备抗风险性

银行信贷

商业银行

较短

较低

较大

债券融资

债券市场

较长

较高

很大

股权融资

股票市场

无期限

最高

较小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根据渣打银行对上千家有行业代表性的中小企业调研发现,传统的银行融资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占到融资总额的50%左右,民间各种形式的融资(比如企业间拆借、亲友借款、典当及地下钱庄等)占比达11.1%,而借助风险投资、股票上市等渠道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2.4%[3]

笔者通过对上市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如下:

年份

公司数量

资产总额(亿元)

负债总额(亿元)

流动负债总额(亿元)

非流动负债总额(亿元)

资产负债率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

2005

121

916.37

505.26

438.95

66.31

55.14%

86.88%

2006

221

1874.76

996.07

864.15

131.92

53.13%

86.76%

2007

271

3208.10

1617.50

1404.65

212.85

50.42%

86.84%

2008

357

4719.64

2281.46

1959.71

321.75

48.34%

85.90%

2009

349

6185.17

2889.80

2411.61

478.19

46.72%

83.45%

数据来源:锐思金融数据库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整体负债水平在50%左右,且总体上成略微下降的趋势。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反映出其主要获得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很少获得长期贷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1.企业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落后,缺乏产品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抗风险能力差,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相关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甚至为了规避税费或争取优惠政策而有意不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有些企业利用我国目前监督机制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4]。这不仅给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使得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此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忽略了诸如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

2.外部客观原因

(1) 大部分银行的贷款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大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条件苛于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工商银行为例,所定义的小企业一般都是自有资金规模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的企业。这样标准的企业,中国实际并不多[5]。而且根据《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更高。62.3%的小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而大型企业,这一比例为27.2%56.1%的非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明显多于国有独资企业(32.6%)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3.3%)[6]

2)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分散的,且单个投资个体所需资金规模很小,对于银行部门来说要须与众多的投资个体接触才能获得一定的收益[7],这样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给大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不太倾向于贷款给中小企业。

3)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根据魏锋和罗竹凤(2011[8]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政治背景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之中,拥有董事会政治背景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信用借款,且信用借款期限也更长;没有政治背景的企业的抵押借款和担保借款比例,显著高于有政治背景的企业;政治背景对于企业抵押借款和担保借款的时间期限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由此反映出我国尚没有很完善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得银行盲目地依据中小企业规模大小、资金多少、负债率高低或者有没有政治背景来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偿还能力。

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措施

1.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企业实力,使中小企业达到银行的放贷标准。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同时加强信用观念,提高企业还款的信誉程度,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其次,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载体。再次,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及其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9]。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共同抵制市场波动风险,还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网络关系。

2.银行要加强创新。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要加强创新,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两型社会”区的长沙市商业银行就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以“商贸流通金融”和“产业链金融”两个优势产品为主线的“财富通道”融资产品,信贷投资规模已超过10亿元[10]。针对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这一难题,长沙市商业银行对内调整授信担保政策,对外与15家专业担保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主动培育中小企业担保市场,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

3.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硬约束,,最大程度地减少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此外,还应建立覆盖全国的信用数据库,并在各地设立专门的信用监督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进行跟踪监督,定期公布中小企业的资信级别,对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实行有效监督。

4.“打包贷款”是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益探索。打包贷款是由当地政府机构将有资金需求的优秀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向银行融资,借助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这样融资风险由担保公司、政府机构和银行三方承担。由此一来,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缓解不少。以成都高新区为例[11],成都高新区邀请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以成都高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筛选、组织一批有资金需求的优秀中小企业,打包后整体向银行融资。至于贷款风险,担保公司承担70%,高新区承担12%,银行只承担18%。这就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放贷也更为容易。

五、结论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不仅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还与外界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系统不健全等。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笔者提出的措施中,诸如打包贷款、集群融资等是应对我国现阶段信用体系、担保体系不健全情况下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很好措施,但健全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要措施。因此,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了要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外,健全的金融体系的建立是目前我国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张杰.民营企业的金融困境与融资顺序[J].经济研究.2000(4)

商情.2010(27)

基于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6]邹颖.美日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南方金融.2006(10)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1(1)

商业时代.2010(35)

会计之友.2010(15)

本文连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5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