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减少世界各国在保险合同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增强不同国家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1997年开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就一直在为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保险财务会计准则而努力。2010年7月30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险合同》的征求意见稿,并定于201]年6月定稿。征求意见稿说明和规范了保险合同的认定、保险合同的确认、保险合同的计量和保险合同的列报等内容。其中,对于保险合同的计量,征求意见稿建议采用“模块法”来计量保险合同,模块法主要包括履约现金流现值和存在合同首日利得而产生的剩余边际,其中,履约现金流现值包括三个方面:由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产生的显性的、无偏的、概率加权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出减去未来现金流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来调整现金流的折现率;对于未来现金流在金额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效力的显性估计,即风险调整。虽然存在许多异议,但是为了增强风险调整结果的可比性,征求意见稿仍然对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规定,征求意见稿将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限定为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 我国从2006年开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始实现我国保险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险合同部分的趋同。保监会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保险合同的确定、计量和报告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地说明和规定。目前,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标准与征求意见稿关于保险合同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要求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仍然在混合保险合同的拆分、保险负债的计量和保险合同的列报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在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方面,征求意见稿和我国的规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之上。 根据保监会的要求,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风险调整的计量应采用75%分位数法和资本成本法,风险调整与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无偏估计的比例不得超出2.5%—15.0%的区间,对于不具备数据基础进行测算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风险调整采用行业比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风险调整按照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无偏估计的3.0%确定,未决赔款准备金的风险调整按照未来现金流现值无偏估计的2.5%确定;至于寿险业务准备金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保监会并未在相关文件中进行明确规定,只是在保险业第一届COF论坛上,保监会建议采用情景对比法计算寿险业务的风险调整。因此,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评估风险调整时,基本上是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和建议,采取上述几种方法在评估风险调整。可以看出,我国寿险公司并未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评估风险调整。 风险调整的计量是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调整的值直接影响着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计算所得的风险调整的水平也会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提高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准确性,确定合理的风险调整水平,我国寿险公司应选择合适的风险调整评估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征求意见稿所要求的三种方法进行说明分析,并与我国寿险公司目前使用的风险调整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再结合我国寿险市场和寿险公司的自身情况,对我国寿险公司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的选择提出作者的意见。 论文前两章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一章介绍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险合同》的相关进展程度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第二章对风险调整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并对详细叙述了风险调整的特点及征求意见稿和风险管理工作组对风险调整的要求。 论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三种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首先介绍了置信区间法,介绍了置信区间法的概念和计算风险调整的步骤,推导了采用置信区间法评估的风险调整的数学表达式,并结合置信区间法的特点,简单地列举了置信区间法的优缺点;随后介绍了条件尾部期望法,描述了条件尾部期望法的概念及采用条件尾部期望法评估的风险调整的数学表达式;考虑到国内文献对资本成本法的介绍较少,作者在第三章最后详细介绍了资本成本法评估风险调整的计算步骤,并对采用资本成本法评估风险调整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说明。 论文第四章是论文最主要的章节,该章主要是以实例的形式对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分析的结果,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该章首先对险种、损失分布、置信水平和相关参数的选择和设置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根据相关的假设数据,分别采用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评估风险调整,计算得出风险调整的大致水平,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随后,根据计算结果,分别从与征求意见稿要求的风险调整应具有的特点的符合程度,与风险管理工作组对评估风险调整的要求的符合程度,计算难易程度,不同险种、不同风险的可比程度四个方面对三种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 论文第五章则是根据前文的叙述及分析,结合我国寿险市场和寿险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寿险公司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的选择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五章首先对我国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将我国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与征求意见稿要求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综合考虑到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最后建议:我国寿险公司在选取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时,对所有寿险公司,同一险种应选取相同的风险调整评估方法;且要结合各个险种的特点,对不同险种采用不同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并且,每家寿险公司都应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其采用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和风险调整的水平。 目前,国内关于风险调整评估方法的研究文献非常之少,只有两三篇文献对采用资本成本法评估风险调整进行了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本文对置信区间法、条件尾部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三种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通过模拟相关数据,以实例的形式对如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评估风险调整进行了说明,并且,根据实例分析的结果,对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评估风险调整的合适度进行了比较;此外,在实例分析中,国际精算师协会的指导准则是采用正态分布来拟合定期寿险的损失分布,而不同于国际精算师协会的指导准则,结合我国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韦伯分布对定期寿险的损失分布进行拟合;而本文最重要的创新点是,文章中不仅分析比较了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三种评估方法,还将我国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与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并结合我国的情况,对我国寿险公司风险调整的评估方法的选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在前人的研究中还未曾出现过。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是国外文献资料,在某些概念的叙述上,可能会不太准确;此外,由于无法获取险种的损失数据,本文无法进行实证分析,只能对相关参数或数据进行简单模拟,模拟的数据与真实的市场数据有一定的差距,基于模拟数据得出的结果与采用真实的市场数据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差异,这可能会影响评估方法的选择情况,并且,在缺乏充足的市场数据的情况下,也无法对各种风险调整评估方法在我国寿险公司的适用性做出合理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德 ,张燎;对“谈资产评估方法”的几点看法——与邵勋同志商榷[J];上海会计;1992年12期
2 关明坤;;构造一类新的项目评估系统[J];技术经济;1992年05期
3 向阳;含有专利装置的机器设备评估方法初探[J];中国检验检疫;1994年11期
4 陈武南;浅谈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析与评估方法[J];财会通讯;1994年08期
5 肖松文,肖来荣;技术资产的评估方法适用性及结果公正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03期
6 茹俊丽,许志华;指挥员决策评估方法探讨[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何芳,吴泗宗;房地产三种评估方法结果异同之经济分析[J];中国房地产;2001年06期
8 徐金发;刘靓;;社会问题管理领域的企业声誉研究[J];经济管理;2004年16期
9 陈丽佳,卢进;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绩效的内涵及特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5期
10 李国华,王伟,许守澄;当前水电站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水力发电;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剑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价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思峰;谢乃明;;基于改进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评估方法[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马淑玲;王林香;张丽娟;姬鸿丽;雪原;;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许燕;黄云;邓文基;;GaAs PHEMT器件的可靠性评估方法[A];2007'第十二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梁维奎;柏合民;孙伟;毕贞法;;月面巡视探测器移动系统的移动性能指标分析与评估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璇;李进;杨军;;MML法第二近似限的推广[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为安;马世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敬杰;左勇志;施刚;霍达;;玻璃幕墙的检测技术与评估方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榕军;;一种符合地勘单位实际的探矿权评估方法[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10 潘建华;钟晓平;;大范围长时段低温灾害的分析研判[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卞晨光;联合国拟改进艾滋病数据评估方法[N];科技日报;2007年
2 赵丹玲;肖锐;中国新药价值几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杨丽生;评估结果的“水分”之谜(上)[N];财会信报;2007年
4 汀汀;机器设备的清偿价值的评估方法[N];财会信报;2009年
5 杨丽生;评估结果的“水分”之谜(下)[N];财会信报;2007年
6 苏恩泽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战略“伴侣”:净评估[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汪建强邋通讯员 王鑫;浙江全面启动医疗机构器械使用行为监管[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工程师 李绩;注重细节论证前提 正确评估专利价值[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部 肖鲁川;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的评估方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万海波;用Excel完成批量评估准备程序[N];财会信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与价值变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张磊;基于风险调整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崔向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李松青;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李广慧;高速公路桥梁结构体系可靠性评估[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陈厚桂;钢丝绳磁性无损检测技术的评估方法及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黎娜娜;油气储量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及政策支持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8 赵邦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问题、对策与准则[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冯雪渔;辩证地价观与地价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吴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风险调整评估方法的要求及我国寿险公司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林霞;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程程;基于模拟器的手机产品可用性评估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逯元堂;国家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李丹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钟海;政府绩效评估之有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张景峰;竞争优势与企业价值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袁亚丽;物流结点项目综合评估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9 李琳;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及其方法论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10 刘丽珑;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7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