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耦合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耦合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效益 武汉市 生态环境效益 耦合关系
【摘要】: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产出的综合效益均衡角度,形成了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再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辨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呈上升态势,其中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出起点低、增幅大、速度快的特征,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呈现出起点较高,增幅较大,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特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评价结果显示,在1996—2010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演化进程近似于对数曲线,从形成初期的不协调至激烈博弈后的利益分化,之后经历相对最佳协调后,又逐渐向不协调发展并呈现新的演化特点。
【作者单位】: 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武汉市 生态环境效益 耦合关系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304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g390)
【分类号】:F299.23
【正文快照】: 城市土地利用的核心效益为经济效益,故早期关于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多在经济效益领域展开。各种评价不断向着专业化评价和为了指导实际的土地经营而展开,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不断完善。诸如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土地经济效益分级(Cornell system)和1948年H.E.康克林从劳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宋戈;高楠;;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3 宫继萍;石培基;潘竟虎;;基于DEA方法的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5期
4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5 宋成舜;崔薛华;柯新利;黄莉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演化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1期
6 刘元芳;赵娇娇;张路路;张宏杰;张长春;;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5期
7 胡曼琴;胡月明;刘振华;;广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8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9 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刘勇;;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林育欣;刘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升;;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与指标体系(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3 谢贤健;;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陈磊山;;连云港市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5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7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8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9 何小勤;乔标;;甘肃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10 卞鸿雁;任志远;;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张鹏飞;藏波;;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韩璐;谢俊奇;;RBF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许新宇;陈兴鹏;崔理想;李恒吉;;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梅伟;陈松林;;厦门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吴琴;董玉祥;;广州土地利用格局与效益耦合关系探讨[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韩璐;基于数据挖掘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苗红;“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耿勇;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确定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高咏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机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媛;西安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与效益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异特征及障碍因子诊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文梅;福州市开发区与城市结构演化关系及协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剑;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冉冉;河南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邓讲美;郑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纯锴;基于DEA模型的乡村旅游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9 柴莎莎;基于PSR模型安康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牛媛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张小飞,李卫锋,岳隽;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3 赵姚阳;濮励杰;胡晓添;;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4 许素芳;周寅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5 李植斌;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6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7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9 秦丽杰,张郁,许红梅,刘湘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10 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龚长兰;基于DEA方法的四川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汝华;李正辉;;江苏省水利生态环境效益分析[J];水利经济;2014年01期
2 郝鸿忠;邓君承;;论煤矿扩建区域生态环境效益影响及预防[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1期
3 季昆森;;树立“三个经济”融合的理念[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4 罗仲伟;赵予开;;发展乡镇企业应注意生态环境效益[J];生态经济;1989年03期
5 李新;石建屏;吕淑珍;陈春燕;;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6 韩涛;;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研究[J];甘肃农业;2013年04期
7 张俊凤;徐梦洁;郑华伟;刘友兆;;城市扩张用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动态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3期
8 张小金;;外商投资的生态环境效益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1992年05期
9 周章伟;陈凤桂;张虹鸥;陈莉;;2009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10 徐金哲;陶军德;汤永玲;;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关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晶;魏忠义;;复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以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贺振;刘福才;刘金生;沈伟然;;天津市外环绿化带建成区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分析[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学军;提升化肥增产效应需兼顾生态环境效益[N];粮油市场报;2011年
2 湖北记者站 程芙蓉;3至5年湖北要造20个旅游名镇[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鲍仁;锐意创新挥彩笔 马陵山下添明珠[N];江苏经济报;2010年
4 黄抗生;林下水土咋会流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王阐;桑植小农水建设再擂战鼓[N];张家界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萧凌;辉县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1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59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