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垃圾焚烧项目的媒介建构
本文选题:风险社会 + 媒介建构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当人类的智慧带领着技术不断突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风险也悄悄来临。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差异正不断缩小且趋于融合,媒介对风险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垃圾处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看似随意,又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政府看来既能处理垃圾,又能创造新能源的民心项目,却一再遭到民众的各种抵制,引发群体性事件。站在媒介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文献梳理和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各地频发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整体事件发展进行梳理,试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基于国内对垃圾焚烧项目报道受限,笔者对该项目进行节点式梳理。其次,笔者尝试从风险社会理论入手,考察不同性质媒体(官方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对具体三地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呈现、风险认定、风险归因、风险治理等建构。再次,基于框架理论,笔者试图去呈现媒体在对项目进行议题建构中的常用框架及框架变迁。研究发现,官方媒体正由回避风险转向回应风险,基于慎重的风险表达,认定项目风险可控,且强调积极影响,但风险具体责任对象缺失化;不同地区的商业媒体风险表达迥异,多元信源出现,负面信息与正面信息对抗,责任互相推诿;自媒体中,人人都是风险的见证者,依靠独特的风险呈现,成为风险事实的重要补充。框架方面,官方媒体由单一框架向整合框架转变,由风险沟通框架转向风险探因、风险治理框架;在整合框架下,商业媒体的个别框架呈现阶段性凸显;新浪微博中以风险表达为主,风险科普和风险表达并存。
[Abstract]:When human wisdom leads to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 on, risks come quiet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risk and social risk is shrinking and converging,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dia to construct risk.Urban garbage disposal is a problem that we must face. It seems random and closely related to us.Popular projects that the government sees as a way to dispose of garbage and create new sources of energy have repeatedly met with popular resistance, triggering mass inciden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dia construction,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literature combing and content analysis, which comb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SW incineration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s in various places, and tries to make some useful exploration.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limited coverage of MSW incineration project in China, the author combs the project nodal.Secondly, from the risk society theory, the autho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presenta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ttribution of different media (official media, commercial media, self-media) to the specific three places of garbage incineration power projects.Risk management and other construction.Thirdl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theory, the author tries to present the framework and framework changes of the media.It is found that the state media is changing from avoiding risk to responding to risk, based on prudent risk expression, the project risk is controlled and positive impact is emphasized, but the specific risk responsibility object is missing.Business media risk expression varies widely in different regions, where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ppear, negative information and positive information confront each other,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shirked. In the media, everyone is a witness of risk and relies on unique risk presentation.Become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fact of risk.In terms of framework, the official media changes from a single framework to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from a risk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to a risk exploring framework and a risk governance framework.Sina Weibo to risk expression, risk science and risk expression coexis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5;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兵;;垃圾焚烧电厂垃圾资源管理方法[J];通讯世界;2014年03期
2 张芳圆;李金泳;;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路径——以垃圾焚烧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0年29期
3 蚁畅;;对政府与媒体、公众的互动关系思考——以“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0年04期
4 张俊;熊桂林;;基于BP算法的垃圾焚烧过程温度控制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年07期
5 张媛;郑胜全;;SPSS对垃圾焚烧运行控制的运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10期
6 陶之未;MACS系统在垃圾焚烧项目中的应用一例[J];自动化博览;2005年05期
7 岳平;;北京各报积极辨正“机动车贡献率”[J];新闻与写作;2014年02期
8 马靖;;激光质谱技术在二恶英替代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7年28期
9 秦合舫;;“避邻效应”并非无解[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10期
10 本刊编辑;;岳阳政府官微对网友爆粗口三干部被问责[J];计算机与网络;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宇坤;陈敏东;许振成;孙家仁;任明忠;;垃圾焚烧二恶英环境暴露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刘汉桥;蔡九菊;田冬青;齐鹏飞;;垃圾焚烧灰熔融炉的应用及选择[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漫雯;冯桂贤;刘晓平;任明忠;张素坤;;某电子垃圾焚烧点及周边环境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家瑶;;城市垃圾焚烧与热能利用[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家瑶;;城市垃圾焚烧与热能利用[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文勇;王新龙;葛介龙;;垃圾焚烧尾气净化装备的现状及国产化实践[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孙宏;;戈尔Remedia~汶二恶英催化过滤技术在现代化垃圾焚烧工业中的应用[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8 王浩;;应用于垃圾焚烧设备的新合金材料Nicrofer 45 TM[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9 冯生华;;垃圾焚烧的当务之急是监测二VA英[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建忠;赵锡勇;翁永明;;垃圾焚烧烟气净化装置的选择[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海云;建章立制遏制“小火电”垃圾焚烧[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实习生 赵越;番禺:“垃圾焚烧”五大沟通渠道遇冷[N];工人日报;2009年
3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徐海云;评论垃圾焚烧需以事实为根据[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颖 夏传武 黑毅鹤;湖畔小村建起垃圾焚烧场[N];大理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昊;垃圾焚烧:急需一把科学的“尺子”[N];健康报;2010年
6 ;番禺垃圾焚烧争议,收获的不仅是“叫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旭辉;市中心建垃圾焚烧电厂并不可怕[N];中国能源报;2010年
8 记者 吴汉;江城进入垃圾焚烧时代[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孙秀艳;垃圾焚烧优势明显[N];人民日报;2011年
10 特派北京记者 何涛 李栋 于梦江 石善伟 张莹 张浩;垃圾焚烧是国际通用方法[N];广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进;重金属铜、镍、锌在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的迁移和转化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勇;垃圾焚烧中镉、铅迁移转化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许明磊;垃圾焚烧过程受热面积灰烧结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尹瑛;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传播与行动[D];武汉大学;2010年
5 罗宇;垃圾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分配及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李建新;垃圾焚烧过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机理及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马文超;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氯的识别方法与热行为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建;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霍倩;垃圾焚烧区周边居民血浆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IL-6、IL-23R基因多态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孔维琛;赋权理论视角下的邻避运动与抗争传播[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4 张晨;环境污染物暴露的表观遗传效应标志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杨惠霞;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暴露与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李才华;臭氧—过硫酸盐和MnO_2-Co_3O_4/AC催化臭氧氧化体系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张帅毅;垃圾焚烧过程中铅和镉挥发特性及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张姝琳;汽车铸造及垃圾焚烧厂区环境空气中二VA英污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岳鹏;垃圾焚烧电厂110kV接入系统方案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吴琼;风险社会视域下垃圾焚烧项目的媒介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1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77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