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干预:理论和实务的再思考
本文选题: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05期
【摘要】:长期以来,理论与实务的关系一直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认识和分析处于变迁背景下的社会工作,需要从新的视角审视。本文试图从现代社会工作在西方发展的历史维度出发,深入探讨社会工作现代性与专业属性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分析视角解释当代社会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转向、变化和挑战。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工作发展始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务的关系,要通过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来理解专业实务的内在特质,分清一般助人实务和专业助人实务的本质差异,从而在结合中国社会的文化、制度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整合实务的发展。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en the core problem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How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social work under the changing background needs to be examine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work in the We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ity of social work and its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On this basis, it explains the turn, change and challeng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should always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path of speci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we can distinguish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neral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order to combine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economic environment of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C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富春;现代性的意义[J];学术月刊;2001年01期
2 万俊人;“现代性”的“中国知识”[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3 姚文放;全球性与现代性[J];求是学刊;2002年05期
4 吕乃基;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杨国荣;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进书;后传统社会:传统与现代性对话之所[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01期
8 侯玉波;徐青肖;张瑾;;从生育态度看思维方式对个体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6年01期
9 陈志英;;法律中的现代性——以歧视为视角[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10 尉利工;;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简德彬;新现代性崛起与乡土美学建构[N];文艺报;2005年
2 崔伟奇;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光明日报;2007年
3 李进书;谁将成为现代性的主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刘悦笛(哲学所);20世纪“中西文化”之争与“现代性”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沈湘平;后形而上学的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左页;直面现代性的挑战:奋斗还是应对?[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陈龙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庸”现代性: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8 书评人 思郁;水与文明的现代性[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9 刘恪 王一川;回到现代性的地面[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菲;论鲍十小说的现代性[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皮理文;汲古得今 融通好己—刍议工笔画的当代转换与我的创作方法[D];天津美术学院;2015年
3 李颖慧;《古屋青苔》的现代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琦超;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D];辽宁大学;2015年
5 曹培;《开明国语课本》的图文叙事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7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8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7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77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