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9:15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的发展奇迹被提升到“中国道路”高度而加以研究。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发展又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产生的一系列“中国问题”和“中国难题”正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源是什么?中国遭遇诸多问题和难题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难题?中国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学者的使命。对于这些问题,既有的理论不能给出有效的解答,只能用新的视角和方法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加以提炼总结,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概括。结构分析法,是哲学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功能。对于社会来说,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状况。因此,把握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是透析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变迁深层动因的一把钥匙。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观察当代中国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这种结构转型是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正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即由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因此,从社会结构转型角度来总结提炼中国成功的原因和中国问题的根源,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出发,构建一种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需要。本文选取“社会结构”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的基本视角,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进程来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社会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发展,研究社会结构转型,必须对社会结构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结构理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资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关于社会结构思想的系统考察,试图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以分析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开始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总体进程和内在逻辑。第一章,基本概念。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首先必须厘清基本概念的内涵。本章对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转型等相关概念作了阐释和分析,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社会结构理论的历史考察。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结构的思想、西方社会结构理论以及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尝试构建一种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理论提供思想资源,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本章尝试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结构理论,以分析现代化转型开始之前的中国社会结构。本部分首先从社会结构入手,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形成根源和延续缘由。随后分别详细阐发了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社会的运行体制;由社会运行体制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类型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以及由文化类型所塑造的中国人在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方面的总体运行状况。“结构”→“体制”→“文化”→“人”→“三种机制”,结构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人决定社会运行的三种机制,由此构建起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状况、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今天我们必须加速推进社会结构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原因。第四章,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本章深入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开始的社会结构转型历程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包括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开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产生的各种问题、国家对这些问题的治理以及中国未来社会结构的调整方向等等。最后还从根本上总结了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及其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结构转型”→“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碰撞”→“国家治理”→“中国道路”。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总体进程,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为构建一种面向中国问题、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贡献微薄力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自觉的由以往只注重体制层面的改革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结构层面的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实现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变,推动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从根源上着力化解中国当前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王海滨;;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动力、平衡、调整三种根本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2 杜玉华;;社会结构:一个概念的再考评[J];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3 韩庆祥;;社会心理隐性决定论:文化、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J];哲学动态;2012年01期

4 韩庆祥;;论“转型与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张军;;“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诠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0年01期

6 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8期

7 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陈文通;;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9 李忠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J];哲学研究;2007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韩庆祥;;公平正义改革思想:理论创新的聚焦点生长点[N];北京日报;2014年

2 韩庆祥;王海滨;;把促进公平正义也看作硬道理[N];北京日报;2013年

3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南京日报;2013年

4 韩庆祥;张健;;把体制改革进一步引申到结构性改革[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青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董庚;历史、技术变迁与社会关系[D];上海大学;2014年

3 钱容德;封建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4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少星;中国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李劲;社会转型视域中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董伟;论当代经济制度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8 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谢小平;转轨期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博弈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金龙;社会结构差异对中日早期现代化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8年

2 刘兴景;我国转型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670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70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