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社会变革视角下的中日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9:56
【摘要】: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是每个国家教育制度走向近现代化所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近代教育制度体系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更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现代化人才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体制,而近代教育制度变革让培养近现代化的人才成为了可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使教育制度发生深远变化。教育逐渐走向全民起于此,其进程取决于这个国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中日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正是基于两国国情,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都处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同时也在这一时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日本不仅实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既定目标,而且形成了初等、中学、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的实业教育网,实现了人才的自给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自主,从而大大加速了日本学习西方的步伐,使日本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时两百年才完成的教育近代化。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尽管一也开设了外语学校和新式学堂,派遣了留学生出国深造,甚至废除了科举制度,注立了全国统一的新学制和系统的学校制度,但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中国教一育落后、文盲充斥、人才遗乏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教育近代化目标的实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笔者通过研究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学习、分析、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之路,从而得到启示,例如:教育制度的变革应以服务全民为目的,教育制度变革应全面统筹考虑,教育制度变革应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等。为当代进行的现代教育发展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的是社会变革与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关系。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主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清末新政,而日本近代社会变革则主要体现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社会整体变革的大环境下,中日两国社会动荡不安,两国的教育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走向近代化之路。第二部分阐述中日两个教育制度变革前期两国所面临的社会背景。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等,分别对中、日两国教育制度变革前的教育制度情况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出发来进行对比,找出两国变革前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三部分主要对中日两国教育制度变革的内容进行描述并进行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内容包括创学堂、派遣留学生、废科举、改学制等,日本也派遣了留学生,但同时还发展了实业教育、初等及高等教育等。通过比较中日两国教育变革内容相同与不同之处,从中吸取在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代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第四部分总结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果以及对中日两国近代的影响。教育乃国之根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对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为社会培养了新型人才,引进了西方文化,同时还开启了现代教育。日本通过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提高了师资水平,普及了初等教育,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第五部分结论与启示。教育改的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稳步前进的动力。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将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进行对比,阐述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同时参考两国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内容,结合本国国情,给出几点建议,由此更好的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5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华;;爱学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J];贵州教育;2007年12期

2 兰军;;张之洞创办湖北近代教育体系中的外籍教习状况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3 高学军;;试析造成中日近代教育发展不同的历史因素[J];理论观察;2017年03期

4 郑湘凝;;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教育的产生探讨[J];中华少年;2018年26期

5 张黎娜;;浅谈华北近代教育历史[J];山西青年;2017年11期

6 张昊;;英印穆斯林近代教育的兴起[J];山海经;2016年05期

7 关蕾;;清末民初庙产兴学与吉林近代教育[J];学理论;2012年23期

8 赵君;;试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J];西藏研究;2008年06期

9 张立新;;清末民初贵州近代教育评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赵君;;试论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赵尔丰[J];中国藏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蓝建;;学校系统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苏建新;;林纾在闽中的教育实践、理念及其拓展[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5 黄英;吴洪成;;论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驱容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詹向红;;弥足珍贵的教育史料——关于桐城学堂的《办学公文稿》[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增春;;信息化与教育改革[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8 梁吉生;;从视学黔中到创办南开——论贵州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严修[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梁玉多;;清代黑龙江宁古塔地区的教育小考[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陈旭麓;;传统·启蒙·中国化[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健 于学蕴;纪念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档案部门举办馆藏展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闫广芬 张立彬;近代商人与近代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3 记者 高云;中国朝鲜族近代教育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边日报;2006年

4 张健初;校徽闪亮[N];中国商报;2003年

5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邵伟德 葛梦园;夸美纽斯:教育必须适应自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别让上体育变成看体育[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斌贤;史料发掘见功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8 张原;重视和谐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大理卫生学校 张跃琼;提升教师素质 促进学生成长[N];大理日报(汉);2012年

10 李章平;首称“课本”的课本[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田兵权;陕南地区近代社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贾小壮;开埠通商与安东小商埠城市社会变迁研究(1906-1931)[D];吉林大学;2015年

4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王向文;民国时期湖南师范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8 欧七斤;盛宣怀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岚;社会变革视角下的中日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董培培;吴汝纶的近代教育贡献[D];苏州大学;2018年

3 李夏蓓;山西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卢京男;中韩近代教育制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5 韩文静;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徐伟红;晚清新政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6年

7 薛强;清末内蒙古近代教育简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代静;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周芸;山川早水《巴蜀》与四川近代教育试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邱扬;重庆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4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84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