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视角下韩国民族主义影响力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73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民族认同研究综述[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叶;;景颇族史诗神话中的民族认同[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3 罗志鹏;;民族认同的概念、路径及其影响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4 彭谦;程志浩;;民族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考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5 余冬林;;2000—2017年美国民族认同研究综述[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年02期
6 李静;王彬斐;;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03期
7 庞哲;;民族认同、边界建构: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说起——以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8 李红丹;;民族认同的意识培育与行为引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年24期
9 李明;梅冬梅;何吴明;;内地新疆籍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梁爽;;沈阳锡伯家庙与民族认同重构[J];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通华;张庆林;张劲梅;;滇黔桂初高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调查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3 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张丽蓉;尹可丽;陆亚;;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对亲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宫玉宽;;民族认同与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9集)[C];2015年
7 肖子伦;赵玉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个体分类及民族认同模型[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8 徐杰舜;周大鸣;范可;陈志明;王明珂;赵杨;吴桂清;;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论坛纪实[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9 李书慧;陈红;;歧视知觉对彝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作用[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10 徐畅;王晓刚;陈秋燕;蒋柯;范春林;程科;;近30年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述评与展望——基于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静;专家学者从海峡两岸视角探讨中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8年
2 孙萌萌;全国人大代表曾力群:增进民族认同 需加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N];人民政协报;2018年
3 杨晓莉 周建华;社会转型期民族认同问题浅析[N];中国民族报;2016年
4 彭卫民;多民族国家应当如何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郭政 胡平 张积家;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解民族认同提供切入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6 段战农;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N];重庆政协报;2017年
7 本报评论员 李建华;凝铸更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N];长江日报;2010年
8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卢瑶邋陈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庆林;心理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10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乐木格;游牧鄂伦春人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4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甘会斌;历史与想象:晚清中国民族认同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4年
6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姚文帅;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9 刘向华;双重转换—网络社会的中国建筑与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韦诗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楠楠;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复兴国语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书写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纳文洁;中缅跨境景颇族文学中的民族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3 李墨池;《高校学生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4 徐洋;民族认同视角下韩国民族主义影响力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5 周安妮;新媒体背景下回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6 沈丽;云南通海蒙古族中学生三语态度与民族认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媛;哈尼族中学生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桂源;民族认同的心理评估工具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9 王灏淼;文化、历史与族群:安东尼·史密斯民族认同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覃方杏;认同视域下捷克在区域组织中的行为解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6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6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