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3:29
【摘要】: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随着了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辨促使人文社科界的“空间转向”,成为很多学科都关注的问题,引起城市空间生产研究的热潮。本研究以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区域界定为武汉市主城建设区。遵循“背景与问题——理论与框架——分析与研究——展望与结论”的逻辑思路,系统梳理了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过程,探讨了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行为主体、生产模式,归纳了其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对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重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首先,现实中,全民健身、体育产品的需求不断高涨的前提下,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问题曰益凸显;其次,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转向,及完善体育地理学学科体系促使学术界对空间进行再认识。将“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定义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在各类用地上民众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空间形式。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本质上是行为环境,以人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是由人们的体育休闲活动和所处环境组成的整体。因此,系统研究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进展。空间生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理论日趋成熟,方法日趋完善,成果日趋丰富;对于体育学的研究视角目前还集中在规划布局、需求供给、运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研究中,运用空间生产视角进行的研究明显不足,研究尺度和研究深度应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较少,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第三章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理论进行系统归纳,通过将系统论、空间生产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把握,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不同时期的背景与过程分析。据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不同的时期,本研究将武汉城市体育场地空间生产划分为:解放前(1860-1949年)、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年)共五个阶段。(1)解放前(1860-1949年)。晚清末期,封建阶级统治政权中的改革派是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推动者,租界区空间生产自成体系,西方传教士和殖民者将西方现代体育文明带入中国,形成了租界区独特的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风貌,是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转型的催化剂。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等职能部门成为空间生产的主导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政府采取募捐、集资的方式官助民营和民办等企业资本参与的生产模式。以市民、民间体育用其朴实无华的民间体育生活代表社会公众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2)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体育休闲空间生产以一种制度性供给方式展开,任何生产活动都由政府完全控制。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政府成为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通过自己就业的单位,享受城市体育权力,政府通过单位制用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不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的开展都被赋予浓厚的政治目的。资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则失去了其固有的流动性,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公众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3)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政府仍然在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占主导地位,同时开始通过行政手段来宏观调控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企业由于收入低下,未能成为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最终消费者,既无能力亦无强烈动机推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政府是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宏观组织者,空间生产观念逐渐转变。空间生产是全方位的、多元的、立体性的,空间生产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均能感受到利益的获得,各方都乐于参与到空间生产活动,最终形成合力。(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年)。凸现市场的主导地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从空间生产的主力军转为调控器、企业成为了空间生产的生力军、公众成为空间生产的重要拼图。选取不同阶段城市体育空间空间生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正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表现为“散点→两核→点+轴→多中心→三核”五个空间格局阶段;非正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选取了城市公园和城市绿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城市公园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具有地区集和沿交通轴线分布的特征,城市绿道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在武汉市主城区形成,“一环、两轴、五片”的城市绿道网络,绿道网络总体结构规划为“一心、六楔、十带”格局。第五章为“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路径、城市新定位等方面分析“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背景和形势,探讨和构建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提出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开放包容和共建共享治理机制。第六章为本文结论、不足和后续研究。系统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并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计划。本文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城市社会关系的产物,被社会关系支持,又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现代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城市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3)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是权力、资本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塑造,随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是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成为产物的综合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7
【图文】: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趋于多样化,同时个别项目的集中趋势依然明显。健身项目和意识调查中,参与健身活动原因的前五位分别是:消遣娱乐、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与 2013 年相比,次序有所变化。“消遣娱乐”以 23.8%上升到第一位,超过原来居首位的“增加体力活动”。(3)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2015 年初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对我国城乡 6 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 2014 年里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 20 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 18.4%的人在公共体育场馆6 进行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最高,比 2007 年提高了 3.6 个百分点。其次是以“健身路径”为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为 15.5%。其他依次为“广场、场院的空地”、“自家庭院”、“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等(图 1-2)。本次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包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大型体育场馆(或城镇体育中心),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内的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
第1章 绪论于新城区范围,但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十分紧密,从空间分布上可看出区连成一片,故也纳入主城建设区范围。2013 年,东西湖区属主城1.52 平方公里,蔡甸区属主城建设区面积 50.59 平方公里,江夏区属面积 45.02 平方公里。
主城建设区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7
【图文】: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趋于多样化,同时个别项目的集中趋势依然明显。健身项目和意识调查中,参与健身活动原因的前五位分别是:消遣娱乐、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与 2013 年相比,次序有所变化。“消遣娱乐”以 23.8%上升到第一位,超过原来居首位的“增加体力活动”。(3)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2015 年初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对我国城乡 6 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 2014 年里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 20 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 18.4%的人在公共体育场馆6 进行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最高,比 2007 年提高了 3.6 个百分点。其次是以“健身路径”为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为 15.5%。其他依次为“广场、场院的空地”、“自家庭院”、“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等(图 1-2)。本次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包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大型体育场馆(或城镇体育中心),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内的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
第1章 绪论于新城区范围,但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十分紧密,从空间分布上可看出区连成一片,故也纳入主城建设区范围。2013 年,东西湖区属主城1.52 平方公里,蔡甸区属主城建设区面积 50.59 平方公里,江夏区属面积 45.02 平方公里。
主城建设区示意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强;舒盛芳;;地理学视域下的体育空间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郭环;李世杰;周春山;;广州民间金融街空间生产动力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3 张强;王华燕;陈元欣;;武汉市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年05期
4 高艳艳;王方雄;毕红星;付革;;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进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刘昆;;空间生产机制下城市景观的拼贴[J];人文地理;2015年01期
6 沙W
本文编号:2769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6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