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急剧转型期释放现实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矛盾的网络事件多发、突发。尤其是因为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现实空间之外塑造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网络技术赋予网民自由、平等的网络话语空间,网络事件日益受到众多关注和讨论。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表达内容不仅呈现了众多现实问题,更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使用范围和网民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网络话语表达这种网络行为必需引起研究者更多的重视。政治稳定与网络话语表达有着内在关联,这是研究网络话语表达行为的逻辑前提。在中国的政策话语体系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具体来说,政治稳定包括政治参与、政府合法性、政治心理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多个层面。网络话语表达作为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话语表达作为一种情绪的排解方式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更是对政治稳定机制的一个补充。网络话语表达产生的网络话语权力挑战政府话语权,成为影响政府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话语表达的话语权力膨胀导致网络话语权失衡,影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政治稳定的视角研究网络话语表达,首要的工作是对网络话语表达有基本的把握,即考察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构成、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和网络话语表达的特点。通过对“见义勇为赵宇案”、“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和“千亿矿权案”三起典型的公共事件的考察,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话语表达由网民、政府和媒体三个话语主体构成。本研究所指的网络话语表达是网民的网络话语表达,因而其话语主体主要由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构成。网络话语表达主要以司法类、执法类、食药类、消费维权类、教育权类、环境权类、吏治腐败类为话题和内容。网络话语表达呈现政治现实性、公共利益指向性和非理性特点。进而探讨网络话语表达发生的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转型期社会矛盾是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容涞源。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聚焦点是网络话语的主要内容,是网络话语生成的刺激源。其次,主体诉求是网络话语表达的源动力。网络话语的主体诉求,如情绪宣泄和排解的心理诉求、利益表达诉求和社会政治参与诉求,这是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动力。再次,传统话语渠道梗阻催生网络话语表达。最后,网络赋权推动网络话语表达。网络赋予民众话语权为话语表达提供动力,网络为话语表达提供便利,网络的交互性刺激话语表达的欲望,网络的匿名性激发话语表达的热情。此外,网络赋权也存在一定的限度。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解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等级,消解现实社会权力,但是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能阻挡现实权力在网络空间的渗透: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层级结构,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话语权的分配,现实权力影响网络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探讨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生成机制、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制和对政治稳定的具体影响。网络话语表达的内在生成机制是偶发事件刺激集体记忆库存——唤醒记忆后关注偶发事件——提取记忆后展开话语表达——形成公共舆论强化集体记忆和网络话语表达。网络话语表达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制是偶发事件的发生——关注的开始——议题设置——网络表达——政府进入舆论场——事件平息。网络话语表达在议题设置、网络表达和政府进入舆论场这三个阶段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就积极影响来说,第一,作为情绪宣泄的网络话语是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安全阀。第二,作为民意表达的网络话语是政府了解民众诉求的主渠道。第三,网络话语反映的公民意识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层面。第四,网络话语改变话题议程促进社会政治制度完善。就消极影响来说,第一,网络话语表达容易导致非制度化参与,威胁政治稳定。网络话语产生广泛的社会动员,网络话语表达呈现群体极化效应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网络话语表达滋生和助长谣言。第二,网络话语挑战政府话语,削减政治合法性。网络话语会加剧政府话语公信力不足的危机,挑战政府话语主导和协调能力,挑战政府话语管理能力,导致政府话语整合的困境。第三,网络话语表达孕育不稳定的政治心理。第四,网络话语表达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政治稳定,防范和化解网络话语表达带给政治稳定的风险,就要多措并举。首先,增强党和政府网络话语权。这就要党和政府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抢占舆论阵地,就要提升政府官员的基本素养,就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和透明度,就要加强政府网上执政能力建设。其次,化解现实社会矛盾,强化政府职能,减少集体记忆库存。这就要消解我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心理以减少集体记忆存量,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以控制集体记忆的增量。最后,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话语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立法、提升网络主体的素养和网络技术的创新这三个法律、自律和技术约束手段,促使网络话语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669
【图文】:
(四)网络话语改变话题议程促进社会政治制度完善网络话语对政治稳定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网络话语通过改变话题议程,影响政府决策、促进社会政治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为实现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网络话语表达影响政府决策和制度变更通过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如图 4.4 所示,是由媒体报道——网络话语表达——政府决策。某个传统媒体对个别事件或问题的报道可能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跟帖讨论后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使其迅速成为公众议题,导致政府的关注和应对,并最终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如 2003 年中国的“网络舆论年”,“孙志刚事件”导致收容遣返制度的废止。

图 4.5 网络话语表达影响政府决策的路径 2网络话语影响政府决策,有时还会促进法律变革,使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以 2018 年发生的滴滴顺风车事件为例,多次发生的顺风车司机强奸、诱杀乘客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纷纷声讨滴滴网约车平台,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产生的强大舆论使得政府介入并整顿网约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喜红;;社会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问题及其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2 赵文婷;;转型时期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究[J];理论观察;2015年11期
3 赵春丽;朱程程;;新媒体在转型国家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及启示——从“阿拉伯之春”看新媒体的政治角色[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2期
4 赵林栋;;虚拟政治场域中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及其化解之道[J];理论导刊;2014年03期
5 谢海军;;“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逻辑关系分析[J];中州学刊;2014年01期
6 陈新;;话语共识与官民互动:互联网时代政府回应方式的政治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7 肖俊;;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看网络舆论带来的权力博弈[J];新闻传播;2013年03期
8 刘和林;;网络话语·意识形态·人际关系[J];外语学刊;2012年04期
9 陈家刚;葛笑如;;话语政治:一届人大代表的发言及其政治意蕴[J];人大研究;2012年07期
10 单光鼐;;“县域青年”的认同困惑与整合不良[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颖;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话语力量与政府权力的博弈[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小强;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高文苗;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卞清;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D];复旦大学;2012年
5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春婷;网络空间下官方与民间话语权互动与博弈[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龚s
本文编号:2778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7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