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外部能源利用与我国区际能源供需平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0:28
   我国利用国外能源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石油在大量进口,天然气、煤炭、铀矿、电力也有所进口。但是,同是进口,性质有所不同,战略意义也不一样。煤炭、电力进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资源不足,更多的是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考虑的;铀的进口虽是因为资源贫乏,但核电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决定了这种进口不是我国利用外部能源的战略重点。而石油、天然气进口则是战略性进口,一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不足,特别是石油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利用国外石油天然气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三是石油天然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是全球主要能源。因此,本文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运输方式严重依靠海运等外部能源利用的现状和进口地多元化、运输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外部能源供给对我国的区际能源平衡的影响入手,提出三种假设情形,以此来说明外部油气供应对区域能源供需平衡的影响。 通过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不足、外部能源获取手段单一、海上运输线路单一、国有国运比例过低、能源外交战略不成熟等的外部问题的分析以及我国国内不合理的高耗能产业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能源需求增长过快;油气管道密度显得较小,并且没有南北向的干线;输入点定位不合理,多数输入点本地化色彩太浓,辐射半径很小,导致整体港口接卸能力低,无法发挥平衡区际能源缺口的作用;部分输入点相关的配套措施规划建设滞后;各地掀起的石化项目建设热潮出现无序化苗头等的内部问题分析,提出着眼于我国未来区域能源供需平衡的战略性举措,包括发挥我国地缘优势,重点推进能源利用西向拓展;稳守陆上石油线,加大中国能源安全系数;跳出中东,放眼世界,把俄罗斯、中亚、南美作为我国海外油气供应的战略主攻;突破传统的贸易方式,利用控股参股并购建立基金等多种形式“走出去”;缩小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差距,增加周边产油地区的进口量,分散石油进口风险;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利用矛盾、发挥优势,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强化海权,组建自己的远洋运油船队,并切实提高远洋护航能力;加快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加快建成西油东送、北油南运成品油管道;加强中部地区能源通道建设,把解决中部一些地区的油气短缺问题放到战略高度;加强对能源输入点和能源基地的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国内石油工业布局调整,适应利用国际资源的需要;加快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等。
【学位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6.22
【部分图文】:

变化图,进出口量,变化图,对外依存度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以世界眼光和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来考虑。“开放条件下”这个定语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与区际能源平衡直接相关的开放就是外部能源供给问题,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能源供给问题。2.1 我国能源的外部供需现状和特点2.1.1 油气进口规模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从 1993 年开始我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09 年中国石油海外依存度已达到 51.29%,2010 年中国国内石油消费继续快速增长中国国家发改委预测对外依存度将接近 55%。未来还将持续攀升,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65%。近年,天然气消费增长也非常迅速,2006 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09 年,进口量达 78 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超过 8%;2010 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 12.8%,到 2020 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50%左右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将更加依赖于海外油气资源的利用。①30000.0

趋势图,天然气,量变,石油进口


图 2.2 2005-2009 天然气进出量变化趋势石油进口依存度0102030405060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年份%石油进口依存度图 2.3 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2.1.2 中东、非洲石是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依赖程度,原油进口,进口来源


17图 2.3 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2.1.2 中东、非洲石是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与非洲。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来源地,进口比例基本上维持在 50%以上。2010 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比达到 53%,从非洲地区为 28%,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比达到 81%。而中东和非洲长期以来战乱不断,各种国际力量在此明争暗斗、较量争夺,我国在这些地区缺乏军事保障,因此该地区的石油权益易受到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这种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俄罗斯、中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和亚太地区(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成为我国石油的来源地,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子昂;王良锦;杨蕾;高千惠;;对我国天然气战略大气区建设的思考——以西南战略大气区建设为例[J];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06期

2 曹永胜;;2005年的中俄关系[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3期

3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3期

4 李春杰;;关于2020年前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5 刘增洁;梁伟;;最新世界能源供需预测[J];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10期

6 刘伟;;2035年世界能源供需预测[J];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07期

7 张锐;中国能源面临考验[J];百姓;2005年03期

8 于鹏;;高油价时代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之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9 许伟;;当前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对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10 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道信;中国石油资源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3 黄雷;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艳萍;普京时代以来的俄罗斯能源外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涛;我国区域能源协调发展战略中重大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刘雪飞;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之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汪艳;中国石油进口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刘伟;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白海;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能源供应方案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886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6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