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11-18 10:06
   城市外交是当代外交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最初的国际姐妹城市到当下日益多元多形的城市国际交往,城市外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城市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进程中,受到全球市场网络、政策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叠加影响,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加入城市国际组织,参与跨国多边机制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举办国际活动,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开展交往等方式,中国城市的国际舞台与对外交往渠道越来越丰富。城市外交成为了当代中国对外事务中的新现象,值得从理论上加以关注,丰富的城市外交实践也为理论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理解“城市外交”的起点是涵盖官方和非官方外交(包含半官方)的“大外交”理念,城市外交的兴起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外交分层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作为当代外交转型背景下兴起的新的外交形态,城市外交概念在学界尚无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多元的参与主体和灵活的方式手段,成为国家外交的延伸与拓展。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受到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城市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无论作为经济单元、政治行为体还是全球社会网络的节点,全球化城市都已经嵌入了当代国际体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全球城市网络对城市拓展全球联系形成一种“牵引力”,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向城市集中产生内部“推动力”,内外动力形成合力,使城市在外交舞台上获取施展空间。城市外交的功能可以从国家、城市和全球三个层面来观察,不仅有助于国家外交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基于对城市外交一般规律的学理分析,并通过案例观察国内外城市外交的实践,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外交进行进一步理论探索,包括影响中国城市外交的内外因素,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背景。一系列递进式的开放战略,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各个领域对地方的分权成为中国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内部推动力。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外交不仅符合城市外交的行为本质,更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央政府外交的服务,也包括在更宽泛领域中服务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城市对外交往。第二,体现了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第三,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点,体现了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有效统筹。第四,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超大城市优势明显,其他城市由于地理区位、城市功能等差别,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国是城市外交的后来者,中国城市外交发展不仅充满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还存在参与全球治理程度不够、发展不够平衡以及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城市外交的关键意义在于发挥其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城市外交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及战略框架中分析,以回答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展望,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外交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思想层面,中国城市外交的基本原则要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倡导的合作观、义利观和民本观相契合,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战略层面,从地方层面配合国别与地域外交,与大国城市、周边国家城市、发展中国家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从多元的维度拓宽领域外交,应对全球问题、创建领域规范、传播国家形象。机制层面,探索一个央地协同、部门统筹、政民互动的城市外交机制,使城市外交成为地方外事的升级版,从而提高城市外交的战略性,构建上下联动、立体化的国家总体外交格局。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82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城市外交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城市外交的历史演变
        一、城市与人类文明
        二、欧洲历史上的城市外交
        三、当代城市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四、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研究视角:非传统外交范式与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理念
        一、外交形态的历史演进与“大外交”概念的形成
        二、当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三、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
        四、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视角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辨析及基本属性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形式
        一、城市外交中的双边形式
        二、城市外交中的多边形式
        三、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影响城市外交要素的分析框架
        一、城市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几种理论解释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影响城市外交的施动性因素
        一、城市的全球连通性
        二、城市的国际角色
        三、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三节 城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城市外交的结构性因素
        一、城市的国内资源
        二、城市的国际环境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动力机制
        一、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对城市外交提出需求
        二、国家权力向城市的集中使城市外交成为可能
        三、城市外交的动力法则
    第五节 城市外交的功能实现
        一、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
        二、国家外交力的提升
        三、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中的城市外交:外国经验与中国城市案例
    第一节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集聚金融优势构建城市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组织“总部城市”:国际资源利用及与多层行为体互动
    第三节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跻身全球城市网络
    第四节 上海:中国超大城市的对外交往
    第五节 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影响力
    第六节 扬州、义乌:特色城市的全球联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与特点
    第一节 缔结友好城市:中外城市的双边交往
        一、中国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中国友好城市的国内外分布特点
        三、影响友好城市缔结的因素
    第二节 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中国城市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一、加入全球性城市国际组织
        二、参与次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第三节 拓展国际交往的舞台与渠道: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一、举办国际活动
        二、与国际组织交往
        三、与跨国公司交往
        四、与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的交往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特点
        一、中国的城市外交具有丰富内涵和不断拓展的外延
        二、中国的城市外交体现了官方和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
        四、中国的城市外交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外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与现状
        二、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二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国内制度与政策背景
        一、国家战略
        二、央地制度模式
    第三节 中国城市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城市与全球市场网络
        二、中国城市与全球政策网络
        三、中国城市与全球社会网络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还不够
        二、发展还不够平衡
        三、支撑城市外交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展望
    第一节 城市外交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契合
        一、以互利共赢为基础
        二、旨在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
        三、体现“外交为民”的理念
        四、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
    第二节 城市外交与国家外交战略对接的路径选择
        一、从地方层面配合地域外交
        二、从多元的维度拓宽外交领域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城市外交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机制创新
        一、实现地方外事的外交化
        二、建立多层多元的城市外交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论文
    三、中文官方文件和网络媒体资料
    四、英文著作
    五、英文论文、报告及网络资料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888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8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