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99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概述
(一)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东盟经济共同体”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法律人格
(三)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的“东盟特色”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贸易自由化法律制度
(一)货物贸易自由化法律制度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法律制度
(三)评析
三、东盟经济共同体投资区法律制度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投资区立法现状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投资区法律制度
(三)评析
四、东盟经济共同体竞争法律制度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竞争法律制度立法现状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竞争法律制度
(三)评析
五、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的改进思路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的不足与缺陷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的改进思路
六、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对CAFTA建设的影响
(一)CAFTA经济合作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比较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法律制度对CAFTA建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2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3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4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马孆;;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6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7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8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9 马孆;;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10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9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9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