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06:33
美国品格教育历史悠久,从殖民时期至20世纪初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20~80年代,受文化相对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个人主义思潮、道德认知理论和澄清价值理论的不断冲击,加上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撼动,品格教育一度衰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回归、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以及认知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暴露出来的弱点等原因,品格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在经历了不同时期起起落落的曲折过程之后,品格教育最终强势占据了当今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位置,并确立了与传统品格教育相区别的“新品格教育”理念。从衰落到复兴,其背后蕴藏的复杂原因值得所有后发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和警醒。新品格教育运动在美国影响深远,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品格教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道德教育运动,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和模式,被认为是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托马斯·里克纳博士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道德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新品格教育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新品格教育之父”。40多年以来,里克纳从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步转向品格教...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理由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内研究综述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外研究概况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美国品格教育总论
第一节 品格和品格教育概念辨析
一、character和character education的中文译法
二、品格和品格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品格教育阶段(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
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二、品格教育衰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三、品格教育复兴即新品格教育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第三节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概览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标准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托马斯·里克纳—美国“新品格教育之父”
第一节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到新品格教育领导者
一、里克纳其人
二、里克纳的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三、里克纳的性教育思想
四、里克纳创建的著名品格教育机构—尊重与责任中心
第二节 里克纳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里克纳公开出版的著作
二、里克纳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章、学术会议论文和项目研究报告
三、里克纳在网站上公开发表的文章
第三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是品格教育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一、德性伦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二、品格教育者们分别支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里克纳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
四、当代伦理学的影响—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第二节 宗教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宗教和品格教育
二、托马斯主义—阿奎那的德性论
三、新托马斯主义思潮
第三节 实用主义思潮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思潮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节 心理学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人格心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和道德发展理论
第四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里克纳的品格定义
二、里克纳的品格定义中包含的内容
三、里克纳重新阐释的品格定义
四、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尊重与责任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策略
二、家庭策略
三、社区策略
四、里克纳的品格教育实践策略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第三节 里克纳确立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原则和评估标准
一、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二、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和质量标准的具体内容
三、评估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里克纳是注重实践的思想者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整体评价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不足
四、从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出发探析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品格转变学校职能
二、借鉴品格教育实践策略,加强教师行动研究
三、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共建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基于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J]. 肖叶君,陈婷婷.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11)
[2]简述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王文雨. 中国集体经济. 2015(13)
[3]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借鉴[J]. 赵淑霞,郑宝锦. 当代教育科学. 2015(09)
[4]品格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反思与批判[J]. 张夏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及其类型差异[J]. 晏辉. 河北学刊. 2013(06)
[6]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学理缺陷[J]. 余维武.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5)
[7]“缺效”“失效”“反效”——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三重境遇[J]. 王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8]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J]. 尹怀斌. 道德与文明. 2012(06)
[9]试论马克思对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影响[J]. 张言亮,李义天. 道德与文明. 2012(03)
[10]里克纳品格教育的思想渊源探析[J]. 张琳. 南方论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美国品格教育研究[D]. 谢狂飞.复旦大学 2012
[2]德性视域下的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研究[D]. 陈海青.上海大学 2012
[3]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 蔡春.复旦大学 2010
[4]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 周治华.复旦大学 2007
[5]品格教育论[D]. 丁锦宏.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探索[D]. 苏芸.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课程观及其启示[D]. 罗苏琴.曲阜师范大学 2013
[3]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之研究[D]. 闫惠威.首都师范大学 2012
[4]美国品格教育实践研究[D]. 宁芬芬.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美国新品格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 苏艳.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美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D]. 李彩旻.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研究[D]. 于莲.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美国新品格教育研究[D]. 王琳.大连理工大学 2009
[9]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探析[D]. 王丹.东北师范大学 2009
[10]利考纳新品格教育理论与我国的个人品德教育[D]. 陈慧铭.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14092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理由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内研究综述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外研究概况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美国品格教育总论
第一节 品格和品格教育概念辨析
一、character和character education的中文译法
二、品格和品格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品格教育阶段(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
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二、品格教育衰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三、品格教育复兴即新品格教育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第三节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概览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标准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托马斯·里克纳—美国“新品格教育之父”
第一节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到新品格教育领导者
一、里克纳其人
二、里克纳的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三、里克纳的性教育思想
四、里克纳创建的著名品格教育机构—尊重与责任中心
第二节 里克纳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里克纳公开出版的著作
二、里克纳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章、学术会议论文和项目研究报告
三、里克纳在网站上公开发表的文章
第三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是品格教育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一、德性伦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二、品格教育者们分别支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里克纳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
四、当代伦理学的影响—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第二节 宗教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宗教和品格教育
二、托马斯主义—阿奎那的德性论
三、新托马斯主义思潮
第三节 实用主义思潮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思潮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节 心理学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人格心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和道德发展理论
第四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里克纳的品格定义
二、里克纳的品格定义中包含的内容
三、里克纳重新阐释的品格定义
四、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尊重与责任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策略
二、家庭策略
三、社区策略
四、里克纳的品格教育实践策略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第三节 里克纳确立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原则和评估标准
一、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二、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和质量标准的具体内容
三、评估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里克纳是注重实践的思想者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整体评价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不足
四、从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出发探析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品格转变学校职能
二、借鉴品格教育实践策略,加强教师行动研究
三、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共建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基于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J]. 肖叶君,陈婷婷.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11)
[2]简述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王文雨. 中国集体经济. 2015(13)
[3]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借鉴[J]. 赵淑霞,郑宝锦. 当代教育科学. 2015(09)
[4]品格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反思与批判[J]. 张夏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及其类型差异[J]. 晏辉. 河北学刊. 2013(06)
[6]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学理缺陷[J]. 余维武.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5)
[7]“缺效”“失效”“反效”——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三重境遇[J]. 王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8]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J]. 尹怀斌. 道德与文明. 2012(06)
[9]试论马克思对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影响[J]. 张言亮,李义天. 道德与文明. 2012(03)
[10]里克纳品格教育的思想渊源探析[J]. 张琳. 南方论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美国品格教育研究[D]. 谢狂飞.复旦大学 2012
[2]德性视域下的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研究[D]. 陈海青.上海大学 2012
[3]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 蔡春.复旦大学 2010
[4]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 周治华.复旦大学 2007
[5]品格教育论[D]. 丁锦宏.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探索[D]. 苏芸.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课程观及其启示[D]. 罗苏琴.曲阜师范大学 2013
[3]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之研究[D]. 闫惠威.首都师范大学 2012
[4]美国品格教育实践研究[D]. 宁芬芬.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美国新品格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 苏艳.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美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D]. 李彩旻.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研究[D]. 于莲.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美国新品格教育研究[D]. 王琳.大连理工大学 2009
[9]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探析[D]. 王丹.东北师范大学 2009
[10]利考纳新品格教育理论与我国的个人品德教育[D]. 陈慧铭.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14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1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