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
发布时间:2021-02-19 18:49
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这是一个综观的大课题。明末清初本身乃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这个历史转型,文学发生了明显的风格迁移与性格转变:政治经济的变化改变了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个性解放思潮的风起云涌颠覆了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式微与复归之间摆荡;士人的命运与精神亦席卷在历史洪流中不能自已。这些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化影响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创作,也在其中遗留了许多深刻而真实的历史信息。截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考察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层次、丰富形式与辩证过程,梳理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把握。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中,文学思潮、时代变化、官方意志分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末时个性解放思想对传统文道观进行挑衅与突破,当时心学泛滥,士人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呈现出摆脱旧有轨道的兴奋狂乱与生机勃勃。文学创作也积极赶上时代的步伐,加大了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范围和对个体心灵的挖掘力度。明末文学这在这种精神的笼罩下一改前期颓气,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景象。易代之际的强大外力将文学引领到眼前实际,前期的思潮骤然搁浅,进入到积极反思与调整阶段,时代巨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个性思潮滋养中的文学创作
第一章 明末文学的发生背景
第一节 明末社会的终极性特征
一、 集权政治的巅峰与统治秩序的失控
二、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三、 异端思想的泛滥与传统纲常的濒临崩溃
四、 古典文化的总结和近代文明的依稀曙光
第二节 明末俗世掠影
一、 商贾货殖甚嚣尘上
二、 城市文化蓬勃发展
三、 拜金与纵欲的横流
四、 全民性的消费狂欢
第三节 明末士林景观
一、 悠游末世的生活状态
二、 师心悦禅的精神信仰
三、 出雅入俗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 开到荼蘼的明末文学
第一节 诗文领域复雅与任俗的激荡
一、 公安诗文的任俗趋向
二、 竟陵文人的复雅主张
三、 小品文字的灵思妙想
第二节 小说中的末世风情图画
一、 魑魅魍魉《金瓶梅》
二、 “三言二拍”的全新视角
三、 类型小说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情理争胜的戏剧舞台
一、 汤显祖的真情世界
二、 吴江派的本色信仰
第三章 明末文学的个性及走向
第一节 明末文学的鲜明个性
一、 娱人娱己、锐意出奇
二、 俗化倾向明显
三、 市场主导因素的增强
第二节 明末文学的走向思索
一、 自由的写作风气
二、 通俗文学的登堂入室
三、 良性的文化市场
中编 岸谷之变主导下的文学呈现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历史逆流与夷夏之变
一、 明亡前夕的动乱失序
二、 甲申国变的历史逆流
三、 夷夏之变的深刻内涵
第二节 文人的升沉际遇
一、 慷慨济世与以身殉国
二、 奔走抗清与萧然逃世
三、 贰臣的尴尬地位
第三节 学风的悄然转向
一、 士人的经世倾向
二、 对王学的有意修正
第五章 易鼎之际的文学变化
第一节 传统诗文理性的回归
一、 别裁伪体的复古风潮
二、 追忆痛悔的心灵哀章
三、 汲古通今的诗学建设
第二节 白话小说生气的彰显
一、 时事小说的忧患情绪
二、 短篇小说的布道意旨
第三节 戏曲舞台热情的迸发
一、 临川、吴江的合流
二、 时事剧的轰动效应
三、 苏州派的时代精神
第六章 明清之际的文学风貌及反思
第一节 易代之际的文学风貌
一、 爱国情怀高涨
二、 功利文学观的抬头
三、 浓重的末日感伤
第二节 文学转变的特殊情境
一、 天翻地覆时的应激反应
二、 通俗文学影响力的抬升
下编 明末精神与官方意志博弈中的文学迁移
第七章 清初文学的历史土壤
第一节 艰难的文化整合
一、 异质文化的融汇整合
二、 恩威并施的文化政策
三、 汉族知识分子的境遇
第二节 清初学风的演化形成
一、 攻讦君主专制
二、 反思明末学风
三、 发扬经世传统
第三节 清初对明代文学的回顾
一、 清初的明代诗文批评
二、 清初文学批评的正名内涵
第八章 清初文坛的熙攘图景
第一节 诗坛重现雅正之风
一、 遗民诗的悲美风貌
二、 淳雅格调的兴起
三、 词作的中兴与嬗变
第二节 小说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一、 李渔的人间喜剧
二、 才子佳人南柯梦
三、 蒲松龄的苦心孤诣
第三节 雅俗并峙的戏剧舞台
一、 抒情剧的悲愤寄寓
二、 风情剧的喜剧内涵
第九章 清初文学的个性与地位
第一节 清初文学的个性
一、 炽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邃的生命悲剧感
二、 主体精神的沉潜与现实表现的畏缩
第二节 清初文学的“继往”与“开来”
一、 清初对明末文学的继承
二、 清初文坛对明代文学的反拨与指向
结语
致谢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艳情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成因[J]. 纪德君. 社会科学. 2010(09)
[2]也谈满族汉化[J]. 郭成康. 清史研究. 2000(02)
[3]新发现的清黄启太《词曲闲评》[J]. 官桂铨. 文献. 1989(01)
本文编号:3041535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个性思潮滋养中的文学创作
第一章 明末文学的发生背景
第一节 明末社会的终极性特征
一、 集权政治的巅峰与统治秩序的失控
二、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三、 异端思想的泛滥与传统纲常的濒临崩溃
四、 古典文化的总结和近代文明的依稀曙光
第二节 明末俗世掠影
一、 商贾货殖甚嚣尘上
二、 城市文化蓬勃发展
三、 拜金与纵欲的横流
四、 全民性的消费狂欢
第三节 明末士林景观
一、 悠游末世的生活状态
二、 师心悦禅的精神信仰
三、 出雅入俗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 开到荼蘼的明末文学
第一节 诗文领域复雅与任俗的激荡
一、 公安诗文的任俗趋向
二、 竟陵文人的复雅主张
三、 小品文字的灵思妙想
第二节 小说中的末世风情图画
一、 魑魅魍魉《金瓶梅》
二、 “三言二拍”的全新视角
三、 类型小说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情理争胜的戏剧舞台
一、 汤显祖的真情世界
二、 吴江派的本色信仰
第三章 明末文学的个性及走向
第一节 明末文学的鲜明个性
一、 娱人娱己、锐意出奇
二、 俗化倾向明显
三、 市场主导因素的增强
第二节 明末文学的走向思索
一、 自由的写作风气
二、 通俗文学的登堂入室
三、 良性的文化市场
中编 岸谷之变主导下的文学呈现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历史逆流与夷夏之变
一、 明亡前夕的动乱失序
二、 甲申国变的历史逆流
三、 夷夏之变的深刻内涵
第二节 文人的升沉际遇
一、 慷慨济世与以身殉国
二、 奔走抗清与萧然逃世
三、 贰臣的尴尬地位
第三节 学风的悄然转向
一、 士人的经世倾向
二、 对王学的有意修正
第五章 易鼎之际的文学变化
第一节 传统诗文理性的回归
一、 别裁伪体的复古风潮
二、 追忆痛悔的心灵哀章
三、 汲古通今的诗学建设
第二节 白话小说生气的彰显
一、 时事小说的忧患情绪
二、 短篇小说的布道意旨
第三节 戏曲舞台热情的迸发
一、 临川、吴江的合流
二、 时事剧的轰动效应
三、 苏州派的时代精神
第六章 明清之际的文学风貌及反思
第一节 易代之际的文学风貌
一、 爱国情怀高涨
二、 功利文学观的抬头
三、 浓重的末日感伤
第二节 文学转变的特殊情境
一、 天翻地覆时的应激反应
二、 通俗文学影响力的抬升
下编 明末精神与官方意志博弈中的文学迁移
第七章 清初文学的历史土壤
第一节 艰难的文化整合
一、 异质文化的融汇整合
二、 恩威并施的文化政策
三、 汉族知识分子的境遇
第二节 清初学风的演化形成
一、 攻讦君主专制
二、 反思明末学风
三、 发扬经世传统
第三节 清初对明代文学的回顾
一、 清初的明代诗文批评
二、 清初文学批评的正名内涵
第八章 清初文坛的熙攘图景
第一节 诗坛重现雅正之风
一、 遗民诗的悲美风貌
二、 淳雅格调的兴起
三、 词作的中兴与嬗变
第二节 小说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一、 李渔的人间喜剧
二、 才子佳人南柯梦
三、 蒲松龄的苦心孤诣
第三节 雅俗并峙的戏剧舞台
一、 抒情剧的悲愤寄寓
二、 风情剧的喜剧内涵
第九章 清初文学的个性与地位
第一节 清初文学的个性
一、 炽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邃的生命悲剧感
二、 主体精神的沉潜与现实表现的畏缩
第二节 清初文学的“继往”与“开来”
一、 清初对明末文学的继承
二、 清初文坛对明代文学的反拨与指向
结语
致谢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艳情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成因[J]. 纪德君. 社会科学. 2010(09)
[2]也谈满族汉化[J]. 郭成康. 清史研究. 2000(02)
[3]新发现的清黄启太《词曲闲评》[J]. 官桂铨. 文献. 1989(01)
本文编号:3041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4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