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13:40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也为我国公民利益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利益表达已经成为公民利益表达的全新类型。它具有主体平等性、言论自主性、动态交互性、虚拟隐蔽性、成本廉价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拓宽了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建设。然而我国公民在网络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输入超载,误导性政治输入等问题,对政治稳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应采取科学的措施,合理规制网络利益表达以实现政治稳定。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网络利益表达与政治稳定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分析网络利益表达兴起的原因、网络利益表达的特点及网络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第二部分叙述了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三部分从制度支撑、法律规范、技术开发、基础建设、教育投入和政府导控等多个角度总结了合理规制网络利益表达,实现政治稳定的对策。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网络利益表达:利益表达的全新类型
(一) 网络利益表达与政治稳定相关理论的界定
(二) 网络利益表达兴起的原因
(三) 网络利益表达的特点
(四) 网络利益表达的方式
二、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一)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二)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三、 合理规制网络利益表达以实现政治稳定
(一) 制度支撑:设立专职“守门者”,拓宽网络利益表达通道
(二) 法律规范:完善和落实网络法律法规
(三) 技术开发:利用和发展先进技术维护网络环境
(四) 基础建设:增加投资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五) 教育投入:开展网络技能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
(六) 政府导控:加强网络舆情导控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和基本原则[J]. 李斌.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2]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J]. 陶建钟.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3]论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J]. 郭小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02)
[4]网络政治参与和民主型社会构建[J]. 杨丽,朱强.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6(02)
[5]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 李景鹏.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3)
[6]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 胡同新. 求实. 2005(09)
[7]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 王中汝. 科学社会主义. 2004(05)
[8]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J]. 刘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9]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J]. 康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03)
[10]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J]. 陆学艺. 学习与实践. 2002(03)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 刘晓凯.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 刘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D]. 毕延玲.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7385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网络利益表达:利益表达的全新类型
(一) 网络利益表达与政治稳定相关理论的界定
(二) 网络利益表达兴起的原因
(三) 网络利益表达的特点
(四) 网络利益表达的方式
二、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一)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二) 网络利益表达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三、 合理规制网络利益表达以实现政治稳定
(一) 制度支撑:设立专职“守门者”,拓宽网络利益表达通道
(二) 法律规范:完善和落实网络法律法规
(三) 技术开发:利用和发展先进技术维护网络环境
(四) 基础建设:增加投资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五) 教育投入:开展网络技能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
(六) 政府导控:加强网络舆情导控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和基本原则[J]. 李斌.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2]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J]. 陶建钟.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3]论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J]. 郭小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02)
[4]网络政治参与和民主型社会构建[J]. 杨丽,朱强.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6(02)
[5]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 李景鹏.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3)
[6]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 胡同新. 求实. 2005(09)
[7]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 王中汝. 科学社会主义. 2004(05)
[8]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J]. 刘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9]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J]. 康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03)
[10]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J]. 陆学艺. 学习与实践. 2002(03)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 刘晓凯.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 刘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D]. 毕延玲.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73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7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