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09:30
2014年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在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到“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对当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添了“和谐”的新要求。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巩固和维护多民族社会有机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居住空间重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迁,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接触、交往的机会增多,多民族混居社区大量出现,为民族交融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利于避免民族间的脱嵌,在实践价值层面丰富了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为增强社会有机团结和促进国家发展凝聚合力。本文首先综述了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社区的讨论;其次依据民族互嵌理论、族际接触理论、社区理论等相关理论,从学理上对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界定和阐释;再次,从新型城镇化、民族互嵌式社区内涵、特征上的切合之处出发,论证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族互嵌式社区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当前民族分布格局及民族间文化多样性、地域差异性的现实基础,充分考量政治性力量嵌入的效用和维度,通过梳理历史上直...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出的特定语境
3.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逻辑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 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3. 可能的创新点
一、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学理阐述
(一) 相关核心概念
1. 民族
2. 互嵌
3. 民族互嵌
4. 民族互嵌式社区
(二)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支撑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2. 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理论启示
(三)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价值取向
1. 巩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凝聚合力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二) 民族互嵌式社区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价值目标相契合
1. 在社区建设上具有共同的内涵要求
2. 关系和谐是二者共同的价值目标
(三) 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推力和抓手
1. 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地域空间重构的机遇
2. 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动力供给
(四)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镇全面协调发展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保障城镇民族关系和谐的路径选择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多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特色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一) 当代民族分布格局明晰
1. 天然形成的“大杂居”格局
2. “小聚居”特点仍然突出
3.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新变化
(二) 我国当前民族互嵌格局概况
1. 静态空间上我国民族互嵌区域的普遍存在
2. 民族互嵌区域与脱嵌区域的典型例证
(三)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困境
1. 存在脱嵌的风险
2. 政治性力量推动的效用有限
四、在新型城镇化中协同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一)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1. 平等、互尊、共享、互嵌、协调的理念
2. 自觉建构与理性引导相结合
3.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续用力
(二) 新型城镇化中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1. 传统经验汲取
2. 国际经验借鉴
(三) 新型城镇化中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逻辑思路与分类设计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逻辑思路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分类设计
(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1. 在多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有意识地融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思路
2. 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相互嵌入发展形成驱动性力量
3.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生成内源性力量
4. 创新城镇和乡村的民族事务管理机制
5.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区管理办法以提供法制保障
6. 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探索——以昆明市三个少数民族社区为例[J]. 胡耀男. 经营与管理. 2019(02)
[2]民族互嵌型社区:理论与实证的探讨[J]. 徐海燕,刘松寿. 西部学刊. 2019(03)
[3]“中华民族”入宪的意义[J]. 江国华,肖妮娜. 河北法学. 2019(03)
[4]中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0年人口数据[J]. 王卓,张凌华. 西北人口. 2019(01)
[5]新疆多民族地区嵌入式发展之共学:内涵、背景与实践[J]. 周永华,张凯.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6]新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策略研究[J]. 郭娇妮. 四川建材. 2018(08)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J]. 杨战青. 经纬天地. 2018(03)
[8]对喀什教育系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思考[J]. 王贵花. 新西部. 2018(15)
[9]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J]. 陈宇.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2)
[10]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 张鹏,张为波.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 金月华.吉林大学 2016
[2]唐代和亲研究[D]. 范香立.安徽大学 2015
[3]云南民族互嵌研究[D]. 杨荣.云南大学 2015
[4]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岳文海.武汉大学 2013
[5]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 贺琳凯.云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乌鲁木齐市嵌入式社区调查及评价研究[D]. 魏文燕.新疆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80472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出的特定语境
3.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逻辑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 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3. 可能的创新点
一、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学理阐述
(一) 相关核心概念
1. 民族
2. 互嵌
3. 民族互嵌
4. 民族互嵌式社区
(二)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支撑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2. 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理论启示
(三)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价值取向
1. 巩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凝聚合力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二) 民族互嵌式社区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价值目标相契合
1. 在社区建设上具有共同的内涵要求
2. 关系和谐是二者共同的价值目标
(三) 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推力和抓手
1. 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地域空间重构的机遇
2. 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动力供给
(四)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镇全面协调发展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保障城镇民族关系和谐的路径选择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多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特色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一) 当代民族分布格局明晰
1. 天然形成的“大杂居”格局
2. “小聚居”特点仍然突出
3.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新变化
(二) 我国当前民族互嵌格局概况
1. 静态空间上我国民族互嵌区域的普遍存在
2. 民族互嵌区域与脱嵌区域的典型例证
(三)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困境
1. 存在脱嵌的风险
2. 政治性力量推动的效用有限
四、在新型城镇化中协同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一)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1. 平等、互尊、共享、互嵌、协调的理念
2. 自觉建构与理性引导相结合
3.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续用力
(二) 新型城镇化中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1. 传统经验汲取
2. 国际经验借鉴
(三) 新型城镇化中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逻辑思路与分类设计
1.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逻辑思路
2.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分类设计
(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1. 在多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有意识地融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思路
2. 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相互嵌入发展形成驱动性力量
3.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生成内源性力量
4. 创新城镇和乡村的民族事务管理机制
5.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区管理办法以提供法制保障
6. 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路径探索——以昆明市三个少数民族社区为例[J]. 胡耀男. 经营与管理. 2019(02)
[2]民族互嵌型社区:理论与实证的探讨[J]. 徐海燕,刘松寿. 西部学刊. 2019(03)
[3]“中华民族”入宪的意义[J]. 江国华,肖妮娜. 河北法学. 2019(03)
[4]中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0年人口数据[J]. 王卓,张凌华. 西北人口. 2019(01)
[5]新疆多民族地区嵌入式发展之共学:内涵、背景与实践[J]. 周永华,张凯.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6]新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策略研究[J]. 郭娇妮. 四川建材. 2018(08)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J]. 杨战青. 经纬天地. 2018(03)
[8]对喀什教育系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思考[J]. 王贵花. 新西部. 2018(15)
[9]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J]. 陈宇.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2)
[10]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 张鹏,张为波.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 金月华.吉林大学 2016
[2]唐代和亲研究[D]. 范香立.安徽大学 2015
[3]云南民族互嵌研究[D]. 杨荣.云南大学 2015
[4]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岳文海.武汉大学 2013
[5]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 贺琳凯.云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乌鲁木齐市嵌入式社区调查及评价研究[D]. 魏文燕.新疆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80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80472.html